首頁 小故事 民族文化 正文

蒙古族怪異生涯方式:蒙古長調

布依族服飾,古老的色彩

  每個區域都有自己的方言,語言的語調,有的區域另有屬於自己特色的民歌。而蒙古長調即是蒙古族用自己特有的語言以演唱的形式述說蒙古族的歷史文化,人文習俗,道德,哲學及藝術的感悟。下面來領會下蒙古族文化的怪異生涯方式。

蒙古族怪異生涯方式:蒙古長調

  早在一千多年前,蒙古族的祖先走出額爾古納河兩岸山林地帶向蒙古高原遷徙,生產方式也隨之從狩獵業轉變為畜牧業,長調這一新的民歌形式便發生、生長了起來。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它逐漸取代結構方整的狩獵歌曲,佔有了蒙古民歌的主導職位,最終形成了蒙古族音樂的典型氣概,並對蒙古族音樂的其他形式均發生了深刻的影響。可以說,長召集中體現了蒙古遊牧文化的特色與特徵,並與蒙古民族的語言、文學、歷史、宗教、心理、天下觀、生態觀、人生觀、習慣習慣等慎密聯繫在一起,貫串於蒙古民族的所有歷史和社會生涯中。長調的基本題材包羅牧歌、思鄉曲、讚歌、婚禮歌和宴歌(也稱酒歌)等。

蒙古族的“薩吾爾登”由來及歷史

  蒙古長調屬於蒙古族的音樂,而蒙古族音樂大至可分為三個歷史生長時期,即山林狩獵音樂文化時期、草原遊牧音樂文化時期、亦農亦牧音樂文化時期。在狩獵音樂文化時期,其音樂氣概以短調為代表,民歌具有結構短小、音調精練、節奏明晰、詞多腔少等特點。整體音樂氣概具有敘述性與歌舞性,抒情性較弱,這也是原始時期人類音樂藝術的配合特徵。從現有資料可以看到,一些顯著帶有這一時期音樂文化特徵的蒙古族民歌,至今仍在民間撒播,如《追獵鬥智歌》、《白海青舞》。

  隨同着狩獵生產方式向遊牧生產方式的轉變,第二個時期的音樂氣概也發生了從短調民歌向長調民歌氣概上的演變,形成了蒙古族音樂史上的草原遊牧音樂文化時期。從音樂形態學角度上看,此時期既保留生長了狩獵時期的短調音樂氣概,又逐步創新形成了長調音樂氣概。就長調民歌自己而言,此時期也履歷了一個漫長的由簡至繁、由低至高的繼續生長曆程。因此,從公元7世紀至公元17世紀的千年歷史中,蒙古族民歌生長的總趨勢可歸納綜合為:以短調民歌為基礎,以長調民歌為創新,長調民歌逐漸佔主導職位的時期,也是蒙古族整體音樂文化氣概形成的主要歷史時期。

  您還喜歡:
  壯族文化:螞拐節的習俗
  彝族年,彝族的傳統節日
  內容厚實的彝族習慣與文化
  煙盒舞的歷史溯源及鮮明特色

蠟染,布依族的民間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