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民族文化 正文

碉房,富有地域特色的藏族民居

布依族世代相傳的民間曲藝文化

  由於受天氣與環境的影響,藏族的棲身修建大部門是用亂石壘砌或土築,由於形如碉堡,以是被取名為碉房。碉房是藏族具有特色的一項修建,是藏族最具代表性的修建,也是藏族文化不能或缺的一部門,下面讓我們來領會下富有地域特色的藏族民居碉房。

碉房,富有地域特色的藏族民居

  1、碉房先容
  藏族主要漫衍在西藏、青海、甘肅及四川西部一帶,為了順應青藏高原上的天氣和環境,傳統藏族民居大多接納石構,形如碉堡,以是被稱為“碉房”。

  碉房一樣平常有三到四層。底層養牲畜和堆放飼料、雜物;二層部署卧室、廚房等;三層設有經堂。由於藏族信仰藏傳釋教,誦經拜佛的經堂佔有主要位置,神位上方不能住人或堆放雜物,以是都設在衡宇的頂層。為了擴大室內空間,二層常挑出牆外,輕盈的挑樓與厚重的石砌牆體形成鮮明的對比,修建形狀因此富於轉變。

  藏族民居色彩質樸協調,基本接納質料的本色:土壤的土黃色,石塊的米黃、青色、暗紅色,木料部門則塗上暗紅,與明亮色調的牆面屋頂形成對比。粗石壘造的牆面上有成排的上大下小的梯形窗洞,窗洞上帶有彩色的出檐。在高原上的藍天白雲、雪山冰川的映襯下,座座碉房造型嚴整而色彩雄壯,氣概粗獷而凝重。

布依族人民的傳統節慶

  碉房,藏語稱為“卡爾”(tnkhar)或“宗卡爾”(rdzong-mkhar),原意為堡寨,多建於險要的山石上,巍峨高聳,易守難攻。山南的雍布拉康,后藏的娘若香波,洛扎的桑嘎古托,即是此類修建的代表。碉房是有着特定寄義的修建,它對西藏民居的形成和生長影響很大,如土石結構、如平頂氣概;但碉房並不能完全代表西藏民居。

  西藏腹心區域的農村和城鎮住民棲身的衡宇稱為“慷巴”(khang-pa),有樓房亦有隻建一層的平房。樓房多為二三層,個體富足人家的樓房有四五層,而建一層衡宇的在西藏各地隨處可見。筆者多次在西藏各地考察,無論在後藏的定日、山南的措美、拉薩周圍的墨竹工卡,都見到大量的一層民居。

  而在藏東昌都和藏東南的林芝、波密、察隅等地則較少一層衡宇,多是二三層的樓房,主要緣故原由在於當地多雨濕潤的天氣使然。一層衡宇顯然不能稱之為“碉房”,縱然三四層的樓房也似與“碉房”無關,兩者的名稱、功效和作用都差異。因而,“碉房”並不是藏族民居的典型形式。藏東貢覺縣三岩區域,人們所棲身的是真正意義上的稱為“康爾”(即“卡爾”,為藏語mkhar的差異譯音)的碉房。

  最具代表性的藏族民居是碉房。碉房多為石木結構,形狀正經穩固,氣概古樸粗獷。外牆向上縮短,依山而建者,內坡仍為垂直。碉房一樣平常分兩層,以柱盤算房間數。底層為牧畜圈和貯藏室,層高較低;二層為棲身層,大間作堂屋、卧室、廚房,小間為儲物室或樓梯間。若有第三層,則多作經堂和曬台之用。因其外部很像碉堡,故稱碉房。碉房具有堅實穩固、結構嚴密、樓角整齊的特點,既利於防風避寒,又便於禦敵防盜。

  您還喜歡:
  漢族文化:源遠流長的漢族酒神精神
  板鞋舞,壯族民間藝術奇葩
  彝族舞蹈的怪異氣概
  彝族民歌被稱之為民族文化的載體

藏族傳統節日的歷史淵源及風俗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