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民族文化 正文

藏族傳統節日的歷史淵源及習慣習慣

藏族的女性節日:吉祥天母節

  每個國家,每個民族由於地域與人文的差異都有自己的特色及傳統節日。傳統節日是人文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傳統節日經由千百年的傳承與延續耐久不衰。而藏族文化主要的显示也是藏族節日,接下來我們來看看藏族的節日,習俗及歷史淵源。

藏族傳統節日的歷史淵源及習慣習慣

  一、藏族民俗節日
  1、藏曆年
  藏曆年簡直定,是與藏曆的使用有親熱的關係的,藏曆年的正式使用,是在九百五十多年前,即陰曆丁卯年(公元一0二七年)最先的。往後,藏曆的用法便沿襲下來。

  藏曆年是藏族傳統節日。每年藏曆正月一日最先,三至五天不等.藏曆十二月初,人們便最先準備年貨,家家戶戶在水盆中浸泡青稞種子,培育青苗。十二月中旬每家每戶陸續用酥油和白面炸油子餜(卡賽),油餜子的種類許多,有耳朵狀的“古過”,有長形的“那夏”,有圓形的、“布魯”等等。靠近年關,每家都要準備一個畫有彩圖的長方體竹素琪瑪五穀斗,斗內裝滿酥油拌成的糌粑、炒麥粒、人蔘果等食物,上面描上青棵穗、雞冠花和用酥油做的彩花板。並準備一個彩色酥油塑的羊頭。這一切都具有喜慶豐收,預祝來年風調雨順、人畜興旺的含意。除夕前两天屋內外舉行大掃除,擺新卡墊,貼新年畫。

  二十九晚飯前在灶房正中牆上,用乾麵粉撒上“八祥瑞微”。在大門上用石灰粉畫上象徵永恆祥瑞的“”字符號,示意人壽糧豐,歲歲平安。除夕晚上,各家在佛像前擺好種種食物,為了使節日時代有足夠、厚實的食物,在這天晚上,全家人還忙碌到深夜。這天晚飯,各家要吃麵糰突巴(古突)。在麵糰突巴中特意製作幾個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等夾心差其餘麵糰,每一種夾心都有一種說法,石子預示心腸硬,木炭預示心黑,辣椒預示嘴如刀,羊毛說明心腸軟。吃到這些夾心的人,均即席吐出引起鬨堂大笑,以助除夕之興。這是一種飲食娛樂流動,無論誰吃到什麼,都必須即席吐出,這往往引起鬨堂大笑,增添了節日的喜慶歡欣氣氛。

藏族重要節日之一:喝酸奶子的節日

  到月朔這天,將青苗,油餜子、羊頭、五穀斗等擺於佛龕茶几上,預祝新的一年人壽糧豐。大年頭一天不亮,家庭主婦便從河裡背回“祥瑞水”,然後叫醒全家人,按輩排位坐定,尊長端來五穀斗每人先抓幾粒,向天拋去,示意祭神,然後依次抓一點送進嘴裏。往後尊長按順序祝“扎西德勒”(祥瑞如意),子弟回賀“扎西德勒彭松措”(祥瑞如意,好事圓滿)。儀式完畢后,便吃麥片土巴和酥油煮的人蔘果,接着互敬青稞酒。初逐一樣平常阻止掃地,禁絕說不吉祥的話,互不走訪做客。

  初二親友之間相互登門賀年祝賀,互贈哈達。男女老小都穿上節目的艷服,碰頭互道“扎西德勒”、“節日愉快”,此流動連續三五天。藏曆新年時代,在廣場或空曠的草地上,人人圍成圈兒跳鍋莊舞、弦子舞,在六弦琴、鈸、鑼等樂器的伴奏下,手拉手、人挨人地踏地為節、歡歌而和,孩子們則燃放鞭炮,整個區域陶醉在歡欣、喜慶、祥和的節日氣氛之中。在城鄉演唱藏戲,跳鍋莊和弦子舞。在牧區,牧民們點燃篝火,通宵達旦地恣意歌舞。民間還舉行角力、投擲、拔河、賽馬、射箭等流動。

  2、沐浴節
  沐浴節,藏語叫“嘎瑪日吉”(沐浴),是藏族人民特有的節日,在西藏至少有七八百年的歷史。在藏曆七月六日至十二日舉行,歷時7天。藏族人民按釋教說法,青藏高原的水具有八大優點,即一甘、二涼、三軟、四輕、五清、六不臭,七飲不損喉,八喝不傷腹。因此七月份被人們稱為沐浴的最佳時間。時值夏末秋初,萬里高原風和日麗,天高雲淡。無論是都會、農村照樣牧區,男女老小全家出動,來到河畔溪畔歡度一年一度的沐浴節。屆時,藏族人民攜帶帳篷和酥油茶、青稞酒、糌粑等食物,紛紛來到拉薩河畔、雅魯藏布江邊,來到青藏高原千江萬湖旁爭相下水,恣意在水中嬉戲,游泳。他們在河灘草坪樹蔭下搭起帳篷,圍上帳幕,鋪上卡墊。暮年人在河畔洗頭擦身,年輕人在河中沐浴游泳,孩子們在水裡嘻戲吊水仗,此時的婦女們也毫無忌憚地恣意沐浴,把身體和全家的衣物都洗得干清清潔。休息時,一家人圍坐在帳篷里,品嘗芳醇的青稞酒和噴香的酥油茶。帳篷里時時飄出陣陣歡聲笑語。沐浴節這七天中,人們不僅天天來到河畔沐浴,還要把家裡所有的被褥一切洗濯清潔,以是沐浴節既是藏族人民所喜歡的傳統節日,又是一年一度最徹底的、群眾性的衛生流動。

  您還喜歡:
  中國的聲音“活化石”-八音坐唱
  特色顯著的布依族戲曲
  具有民族特色的布依族查白歌節
  獨具特色的布依族曲藝“削肖貫”

鮮明的民族特色:藏族名勝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