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於自然的黎族服飾文化
哈薩克族文化在中國民族文化中佔有主要位子。哈薩克族樂器是哈薩克族文化的象徵。哈薩克族有一個神奇的樂器,叫做冬不拉,它不僅僅是哈薩克族人們最喜歡的樂器,更是哈薩克族人們精神的支柱。下面,人人就隨小編一起看看哈薩克族樂器冬不拉的傳說與來源吧。
簡介
冬不拉,又名東不拉、東布拉,北亞和中亞區域的哈薩克族的傳統彈撥樂器,在哈薩克斯坦、蒙古、俄羅斯西伯利亞區域以及中國新疆、中國東北大興安嶺區域的哈薩克族、鄂倫春族中尤其盛行。琴桿細長,音箱有瓢形和扁平的兩種。一樣平常用松木或樺木製作,琴頸即指板,已往多用整木斫成。音箱上有發音小孔,張羊腸弦兩根,琴身有羊腸弦品位。是哈薩克斯坦人的傳統樂器。
黎族地域特色文化:鑽木取火
傳說一
良久以前,哈薩克人就棲身在靠近一片森林的地方,過着平靜的遊牧生涯。效果森林里有一隻兇險的瞎熊,經常跑出來危險牧人和牲畜,使人們不得安寧,國王派去了幾批獵人都被瞎熊危險了。國王的兒子名叫“冬不拉”,他請求父王讓他去打敗瞎熊,由於父王不准許,冬不拉私自帶着弓箭、捕獸夾去找瞎熊,並與瞎熊舉行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格鬥,殺死了瞎熊,自己也不幸犧牲。當牧民們找到王子的遺體時,都泣不成聲,誰也不敢把這個新聞告訴給國王。這時有個名叫阿肯的老牧民站了出來,自告奮勇地去見國王。國王問他:“你知道王子的着落么?”阿肯指着一棵高峻的松樹說:“尊重的陛下,它知道王子的着落。”
國王生氣地說:“明天它若是不告訴我,我就殺了你!”伶俐阿肯在牧民們的輔助下,砍下大樹的一個支杈,連夜製作成一把優美的樂器,第二天在大森林前草原上,用琴聲讚揚王子的壯舉,傾吐對王子的崇敬和眷念。琴聲中有陣陣松濤,有王子的咆哮,有瞎熊的哀鳴,也有草原人民悲痛的啜泣,國王聽着琴聲,悲痛萬分,是松木製成的樂器把王子不幸的新聞告訴了國王。琴聲一會兒雄渾激昂,一會兒低回委婉,一會兒音韻鏗鏘,一會兒又如泣如訴…….往後,哈薩克人有了自己的樂器,為紀念王子,人們以“冬不拉”來命名樂器的名字,而彈唱冬不拉的民間謳歌家便叫做“阿肯”。
您可能還會喜歡:
侗族的傳統習俗:百家宴
侗族刺繡的簡介及淵源
具有侗族民族文化內在的傳統名菜
吃新節,侗族的傳統節日
以動物名字命名的傣族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