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較濃厚的水族的特別婚俗
有人說音樂是無國界的,不管是哪一國人,就算相互間語言不通,然則可以通過彈奏的音樂感受到相互的交流。音樂也是偉大的,它化解了各國之間的誤會。那麼,說到音樂,必不能少的固然是樂器了。你想知道拉祜族民間傳統樂器小三弦的泉源嗎?就隨着小編一起領會拉祜族文化吧!
小三弦是中國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歷史悠久,文化淵源悠長。由於各民族文化生涯習俗和地域環境的差異,近千年來,無論從用材和外觀製作,照樣在音色的演化和演奏技巧的生長,小三弦在許多方面都發生了歷史性轉變,形成了門類眾多、各有所長、各具特點的事態。
簡介
民間彈撥樂器。弦鳴類。盛行於紅河州各地彝區。琴體音箱用鳳凰木或刺通木製,扁圓形,面蒙蛇皮或羊皮,高5厘米,直徑9.5厘米。桿用刺黃栗,四方形,頭雕龍、馬頭為飾,裝弦軸三個,無品,全長50厘米。拴高中低差異粗細的三股弦線。木質琴馬,高1.6厘米。定弦為c1、g1、c2,音色優美清悠,奏時左手食指、中指、無名指按弦。右手拇食指持牛角片彈撥。有滑音、打音、揉音等技法。多用於“先基調”、“阿勒調”、“阿哩”對唱場所。
形狀組織
雲南拉祜族喜歡的傳統樂器。形體小巧細膩,琴弦為三根同樣粗細的鋼絲,琴碼為一枚舊時銅幣上斜放一截小鐵棒。彈奏方式怪異,不用指頭肌肉觸弦,而用指甲後頭緊貼指板按音,使小三弦獲得清晰明亮的餘音,為它迷人的揉弦、滑音提供了難得的音源。右手食指綁一小竹片,用第一樞紐彈奏。
竹片堅韌有力,富有彈性,發音顯得清新而柔和。怪異的形制與怪異的演奏方式,使它具有怪異的音響;音量較小而集中,音色清晰而優美,並有較持久的餘音,像吉他、似古箏,但比二者更纖細,能栩栩如生模擬人聲。在雲南省瀾滄縣一帶拉祜族中撒播。拉祜族小三弦,從形制到演奏方式都與漢族大、小三弦有較大區別,別有一番風味。
十二年一祭的水族“敬霞節”
拉祜族小三弦是拉祜族彈弦樂器,形狀與彝族小三弦相似,盛行於雲南瀾滄和孟連等拉枯族區域。
拉祜族小三弦:拉祜族彈弦樂器。盛行於雲南瀾滄和孟連等拉枯族區域。
拉祜族小三弦形狀與彝族小三弦相似,但形制較小。整個琴體用楓木或其他硬質木料製成。全長53厘米左右,琴桿和琴頭較寬,琴頭頂端向後彎曲呈彎月形。琴鼓為扁狀橢圓形共識箱,蒙以蛤蠐皮或羊皮。裝三個弦軸,張三條絲弦。依次按四度或五度關係定弦。音色清亮、優美。頗受拉祜族男女青年喜歡,常在傾吐戀愛時演奏。
拉祜族小三弦經由改造,泛起了電擴音小三弦,增強了显示力。可加入樂隊合奏,音色優美、悅耳。
可能你也喜歡:
“三月街”是白族人民的傳統佳節
花謠最盛大的傳統節日:討念拜、討僚皈
十分具有特色的茶山瑤衣飾
獨具民族風姿的舞蹈,瑤族長鼓舞
奇特、古老的仡佬族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