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文化特色:佤族人的婚戀習俗
在仡佬族文化中,仡佬族的婚俗習慣至今還保留着許多古代的習俗。仡佬族自稱“木地人”也就是人人常說的“土著人”。仡佬族是個古老的民族,仡佬族一樣平常不與外族通婚,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領會些仡佬族的婚俗,看看它有什麼奇異之處。
仡佬族婚嫁習俗是一項程序繁雜、禮制規範的民間禮儀流動。仡佬族早期婚姻是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勞動生涯中通過接觸,相互領會,相互戀慕發生戀愛。民歌“新編背篼篾條黃,一打豬草二望郎,快把豬草打滿背,大樹底下擺家常。”
“新打鋤頭口口薄,薅草犹如剃腦殼,只要妹妹心合意,薅草薅到豆子角。”唱的即是仡佬族女人與情人相會於野,以天地為證,以大樹為媒的自由戀愛。
封建社會,吸納了華文化的婚俗禮儀后,婚姻受到限制,考究“門當戶對”、“三媒六證”,考究“怙恃之命,媒妁之言”等,逐步形成媒證婚姻。即男方若是看上誰家女人,需要通過牙婆(人)去籠絡,在徵得女方贊成的情形下雙剛剛協商婚嫁的詳細事情。
男方不能向女方直接提婚,女方更不會自動向男方提親,即或與男方有一定的關係,女方也只能將信息巧妙透露給男方,再由男方請媒妁提親,不能請“倒媒”(自己請媒妁談自己的女人)。男方的程序為提親、發茶、裝香、開庚、報期和迎娶。女方響應為放話、盤媒、備嫁、出嫁。
一、聘禮
媒妁穿針引線后,若是女方沒有其他意見,就最先送聘禮(俗稱“拿人情”,人情分為“一道人情”、“二道人情”、“三道人情”)。
第一道人情(頭道人情)對照簡樸,稱素人情,為白糖、土酒、麵條、雞蛋等;務川《南園記事》所說“婚禮不移聘幣,初通媒投紅東,不書名,以致意,謂之頭媒……”,此時,只涉及到女方怙恃,直系支屬。
仡佬族的吃蟲節:每年的六月初二
二道人情就是葷人情,除配製糖酒外,還要配豬肉(俗稱“條換”),這要擴大到外公外婆、表叔、寄父乾媽。
第三道人情又叫“裝香”,就是在二道人情的基礎上還要給女方的女人配布匹(衣服)、鞋、襪,女方怙恃要砍(吃)豬腳桿(豬腿),這是十分主要的,人情要再次擴大,並要通知什麼時刻的酒(女方分女人的酒席),以便誰人時刻親戚都站攏來。這時女方要在香龕眼前燒香、燒紙,要開年庚生月,生辰八字,確定婚期。
吃了三道人情的女人,就是未過門的媳婦。男方可隨時到女方走動,稀奇是農忙時期,女方家巨細事務更是義不容辭。三道人情之後,女人要縫製給未來丈夫的衣服、鞋子、鞋墊等。
二、婚嫁
婚期相近,女方家長就要選上好的木料,最好的木匠忙於辦(打)妝奩,妝奩有桌子、板凳、柜子、衣櫃、火盆架、洗臉架等生涯中用品,有時是雙套的。有錢人家還要打發耕牛、田地、左券甚至陪女。
1、哭嫁
婚期的前幾天,女人開聲哭嫁,寨子里、村子里的親友密友都站攏來。女人在哭嫁時代一樣平常不用飯,只吃些麻餅、酥食等。哭嫁的順序大要為怙恃、直系祖輩在世者、寄父乾媽、直系尊長,平輩主親由長及幼,一樣平常親友以先後到來為序。
臨出門上轎前,要在堂屋神龕前專門哭逝去的祖先,謂之辭祖。哭嫁的時間1至4天不等。女人哭嫁時,被哭者可陪哭,主要是至親尊長勸慰,也可贈給現金,謂之“眼睛水錢”,多為一樣平常親友、閨友。哭嫁歌詞自成系列,有完整的套詞,女人哭嫁時,也可連繫自身門第、處境,現編歌詞。
您可能也喜歡:
非物質文化遺產:乳源瑤歌
仡佬族盛大的節日:吃新節
瑤族的傳統民間的意見意義體育項目
瑤族男子特有的成人禮:度戒
納西族古老的祭天文化:祭天古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