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族的鷹獵文化及精神
白沙細樂屬納西族的一種音樂手藝型式,在音樂的天下里包羅着許多差其餘音樂,好比我們經常接觸的搖滾樂、盛行音樂、朋克音樂等等……每個音樂都包羅有它自己的情緒。那麼,你想知道納西族的白沙細樂嗎?就隨着小編一起看看納西族文化吧!
納西族先民在約七百多年前創製的《崩石細哩》,漢譯為《白沙細樂》,是撒播在麗江納西族鄉下中的一種古典音樂手藝形式,《白沙細樂》里有歌,也有舞,但它的主要成份是器樂合奏。《白沙細樂》用於喪事或是重大的祭祖節的流動中舉行奏樂,是一部習慣性的音樂套曲,那時更有專門的樂工,其演奏身手相當高明。厥後演奏者多為半職業的民間藝人,受人約請時加入演奏流動。
憑證地方誌史料,在十九世紀中恭弘=叶 恭弘,即距今二百多年以前麗江便盛行着《白沙細樂》了,而且那時就說是在元朝撒播下來的音樂。據1962年麗江縣宣傳部關於《崩石細樂》的觀察,該樂曲共計有《篤》,《一封書》,《三思吉》,《阿哩工金拍》,《幕布》,等十四首。
《白沙細樂》在解放前夕已於雲消逝傳。解放后,黨和政府對《白沙細樂》十分重視,前後曾有十多起學習,採訪和搜集整理流動1956年麗江縣文化部門還組織了一個業餘民族樂隊,加入昆明舉行的“雲南省民族,民間音樂舞蹈會演”,並獲得一等獎。原中國音樂家協會會長呂驥稱《崩石細哩》是“中國音樂的活化石”給予了一定的一定。
東巴教,納西族的獨有宗教信仰
關於白沙細樂的歷史淵源,向來有許多說法。由於年月久遠,資料匱乏,音樂的歷史就更顯得撲朔迷離。從諸種的說法泉源看,可大致分為一下3類:第一類為古代文獻紀錄。如清乾隆八年(1743)編撰的《麗江府志略》有這樣的紀錄:“夷人種種,皆有歌曲跳躍歌舞,樂工稱‘細樂’。箏、笛、琵琶諸器與漢制同。其調亦有《叨叨令》、《一封書》、《寄生草》等名,相傳為元人遺音。”這是現在所知的最早的有關白沙細樂歷史的紀錄,以為始自元代。
與這一說法相似的亦有清末的《麗江縣誌》的紀錄:“現實元太弟革囊渡江,其音樂相傳有胡琴、箏、笛、諸器,其調有《南北曲》、《叨叨令》、《一封書》、《寄生草》等名。及奠期,主人請樂工奏曲靈側,名曰‘細樂’,繾綣悱惻,悲悼悅耳。其發引也,亦以送之。”
由此可見,白沙細樂至少在清代已經作為哀樂使用。另據《雲南叢書·一笑先生詩人鈔·巨甸居人》稱:“事實此曲,創自民間。木氏盛時,永寧夷率眾來襲,木氏設伏北沙以待之,殲夷殆盡。民間造此曲吊之,古雲‘北沙細樂’。‘細梨’者,細樂也……”作者一笑先生(1827~1887)系麗江人氏,顯然與上述二志書的說法差異。
第二類為民間傳說。這類說法也較多,主要有兩種。其一相傳白沙細樂是昔時忽必烈贈予給納西族首領阿良(一說為木天王)的禮物之一。南宋理宗寶元年(1253)蒙古憲古憲宗下令其弟,也就是厥後的元世祖忽必烈親征大理,納西首領阿良在剌巴江迎接蒙古大兵執禮甚恭。不久,忽必烈攻破大理,在揮師北還之際,為謝謝阿良,封他為“茶罕章管民管”,而且還賜予阿良大量禮物。
可能你也喜歡:
朝鮮族特色飲食文化:打糕
朝鮮醫書《東醫寶鑒》的簡介及由來
令人嘆服的朝鮮醫學文化
令人垂涎三尺的傣族特色食物
蒙古族奶茶文化對於蒙古族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