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民族文化 正文

熟悉壯族,壯族銅鼓習俗文化

獨具特色的蒙古族的飲食文化

  銅鼓在中國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早在青銅器時代就發生。銅鼓這個娛樂敲擊樂器,在壯族文化中又有另一番怪異風貌。在壯族人民的心裏,銅鼓是神的象徵,它被賦予神力。

  銅鼓不僅是壯族人民敲擊的樂器,也是壯族人民祭祀祈禱的神物。那麼,人人就隨小編一起熟悉壯族,壯族銅鼓習俗文化吧。

壯族銅鼓習俗文化

  銅鼓是我國古代青銅文化中的瑰寶,一樣平常分鼓面、鼓腰、鼓胸和鼓足四個部門。銅鼓的形狀自己就是一件優美的造型藝術。無底腹空,腰曲胸鼓,給人以穩重豐滿之感。鼓面為重點裝飾部門,中央常配以太陽紋,外圍則以暈圈裝飾,與鼓邊靠近的圈帶上鑄着優美的圓雕裝飾物,最多的是田雞,其次有騎士、牛橇、龜、鳥等。

  造型誇張、雄強、有力、莊重耐看。鼓胸、鼓腰也配有許多具有濃郁裝飾性的繪繪圖案。鼓足則空留素底,造成一種疏密、虛實相間,相得益彰的效果。

獨特的藏族的歌舞文化

  這些圖像都在模坯上用鏤刻或壓印手藝製作而成,接納線地浮雕的技法,畫像傳神精練,線條剛勁有力。畫像紋飾大致分物像紋飾、圖案紋飾兩類。物像紋飾有太陽紋、翔鷺紋、鹿紋、龍舟競渡紋和羽人舞蹈紋等;圖案紋飾有雲雷紋、圓圈紋、錢紋和席紋等。

  這些圖像紋飾往往以重複或輪換的形象、構圖泛起,發生強烈的整體藝術效果,显示出合理的裝飾結構。鼓胸裝飾帶的圖像有長卷形式,而鼓腰裝飾帶的圖案則是自力成篇,循環往複。

  迄今為止,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發現和珍藏的銅鼓有500多面。銅鼓用銅鑄造,巨細紛歧,最大的直徑在100厘米以上,最小的僅十餘厘米,重量自數十斤至數百斤不等,體形凝重,製作細膩。鼓面有浮雕圖案,鼓身所有有花紋圍繞。其中一面直徑165厘米,高67.5厘米,重300多公斤,讓一其中等身體的人躺在鼓面上舒展四肢也不會露出鼓邊之外,堪稱“銅鼓之王”。

  您可能還會喜歡:
  佤族拉木鼓的起源與生長
  葫蘆笙,拉祜族的祥瑞物
  拉祜族之樂:吹笙起舞
  佤族竹竿舞的初衷及舞蹈形式

壯族平果嘹歌特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