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民族文化 正文

怪異的藏族的歌舞文化

壯族平果嘹歌特色文化

  文化是一個民族傳承的的靈魂,而作為我國少數民族之一的藏族,也有着不能或缺的歌舞文化。雖然每個民族的歌舞都有着自己的特點,然則他們都有着自己鮮明的特色。
  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藏族文化吧!

藏族

  藏族人民締造了光耀的民族文化,在文學、音樂、舞蹈、繪畫、雕塑、修建藝術等方面,都有厚實的文化遺產。早在12、13世紀前後,即泛起了敘述藏族民族音樂的專着,如薩迦班達智·貢格堅贊的《論西藏音樂》等。寺廟中至今保留並使用藏族的古老圖形曲譜——央移譜。藏族傳統音樂特色鮮明,品種多樣。

  藏族民間歌舞形式多樣,特色鮮明。歌舞曲的唱詞內容普遍,如讚揚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讚美婦女的容貌衣飾,忖量親人,祝福相會,祝頌祥瑞如意以及宗教信仰等內容。從50年月起,群眾又編唱了許多反映新生涯的歌詞。

  果諧:一種古老的歌舞形式,意為圓圈歌舞,撒播普遍,薩迦區域稱“索”,工布區域稱“波”或“波強”,藏北牧區、康區域、安多區域稱“卓”或“果卓”(俗稱鍋莊)。

獨具民族魅力的壯族歌圩節文化

  果諧多在節日喜慶、勞動之餘和宗教儀式上演唱,加入者相互拉手扶肩,邊唱邊舞,不用樂器伴奏。西藏區域果諧的音樂質樸、熱情,結構精練,多數樂曲以五聲調式為基礎,個體樂曲為六聲、七聲音階;常用宮、羽、徵調式。康區域撒播的卓,有的在慢歌段前加散板領唱,擴大成三部結構;慢歌段中多運用三連音、五連音、切分音、附點音及裝飾音,音樂渾樸深沉,快歌段旋律精練,節奏鮮明,音樂壯健而富於動力。四川的嘉戎藏族區域盛行的鍋莊,分大鍋莊、小鍋莊兩種,常用七聲羽、角調式。除自然音外,旋律中常泛起變奏或清羽音,音樂氣概怪異。

  堆諧:為西藏西部地方的歌舞。堆是高地的意思,指雅魯藏布江流域由日喀則以西至阿里整個區域。堆諧在拉薩區域極為盛行,最初只用札木聶伴奏,後生長為小型樂隊伴奏。堆諧的結構由前奏、慢歌段、間奏、快歌段、末尾組成,慢歌段音樂優美爽朗,快歌段接納緊拉慢唱的手法,使音樂歡快緊湊。堆諧的前奏、間奏與末尾的曲調基本牢靠,但慢、快歌段的旋律各不相同。多用宮調式,亦有羽、商調式,曲中常泛起宮、羽調式交替,末尾處由主調向下屬調轉調成為堆諧特有的終止式。

  弦子:藏語稱“頁”、“伊”或“康諧”,盛行於康、衛藏區域。由於歌舞時男子用牛角胡或二胡在隊前領舞伴奏,故稱弦子。弦子起源於四川巴塘,巴塘弦子以曲調優美,曲目厚實,舞姿舒展而着稱。弦子的音樂極富謳歌性,結構精練,多為羽調式,徵、商調式次之,樂曲中常泛起調式交替。歌曲以6個音節為一句,以4句為一首;多數曲調可自由填唱新詞。

  囊瑪:主要盛行在拉薩區域。囊瑪的音樂基本上由中速的引子、慢板的歌曲及快板的舞曲3部門組成。歌曲部門的音樂典雅優美,演唱時伴以簡樸舞蹈動作;舞曲部門熱情活躍,舞蹈輕快舒展,演出者只舞不唱。引子的曲調基本牢靠;舞蹈部門各曲大同小異,多數為商調式,個體樂曲竣事於羽、宮調式;歌曲部門的曲調各不相同,有些歌曲中有近關係轉調;伴奏形式與堆諧相同。

  您可能還喜歡:
  朝鮮族信用天下的飲食文化
  最具朝鮮族特色的文藝演出:阿里郎
  朝鮮文化:朝鮮族千人針的泉源
  朝鮮族特有的習慣之一:搗衣

妙趣橫生的壯族火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