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民族文化 正文

獨具民族魅力的壯族歌圩節文化

妙趣橫生的壯族火貓舞

  壯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壯族文化更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湛。在這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壯族歌圩節也是別具魅力。在每年的三月三都市舉行歌圩流動,歌圩節從古代就最先生長,一直撒播至今。那麼,就讓小編帶人人一起看看獨具民族魅力的壯族歌圩節文化吧。

獨具民族魅力的壯族歌圩節文化

  壯族歌圩傳說
  壯族歌圩,在耐久生長的歷程中有着許多悅耳的傳說,如禱祝豐年、賽歌擇婿、歌仙劉三姐傳歌等說法。其中對照盛行的是“賽歌擇婿”的故事。傳說在以前,有位壯族老歌手的閨女長得十分優美,又很會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選一位歌才出眾的青年為婿。各地青年歌手紛紛趕來,賽歌求婚,往後就形成了定期的賽歌聚會。

  壯族歌圩起源
  壯族歌圩源於氏族部落時代的祭祀性歌舞流動,但進入社會生長後期,這種祭祀性流動逐漸演釀成以民眾間的交流為主,而且多着重於謳歌流動而淡化“舞”的色彩,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群體性的歌圩流動。根據壯學宗師黃現璠所言:“壯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愛唱山歌的民族,可說壯族山歌是壯族文明的源點和主要流傳手段之一。

  壯話稱山歌為“家”或“歡”。唱山歌叫“唱家”。作甚“家”?古代女子無家,女以男為家,故女子的“嫁”字即由“女”和“家”兩字組成,解釋女子與男子配合生涯始有“家”。

惟妙惟肖的壯族撈蝦舞文化

  若何“嫁”人尋“家”,壯族婦女即靠唱“家”(山歌)來尋找中意男子立室,壯族古來“倚歌擇偶”的習慣即由此而來。同時,古代女子受封建禮教約束,言行受到諸多限制,沒有婚姻自由,無以為“歡”,從而以唱歌來散發心緒或尋覓知心人娶親成“家”來謀得“歡”欣快樂。

  以是,壯族山歌的傳統显示內容除神話、歷史、政治、道德、地理、天文、傳說故事、社會生涯、生產勞動外,絕大多數都是談情說愛的,用以尋“歡”作“家”或成“家”得“歡”。逢有婚喪喜慶,親友密友來抵家中舉行“家中歌會”,壯話叫“歡江欄”。

  壯族向來具有定期聚會唱歌的習慣,這種風習漢話稱為“歌圩”,壯話叫“歡龍峒”(意為到田間去唱的山歌),或“歡窩敢”(意為出岩洞外唱的山歌),或“歡埠坡”、“歡埠峒”、“歡墟合”、“歡出岩”、“歡墟蓬”(埠與墟同義,即指圩市;坡指山坡、坡地;窩為出或去之義;埠坡指野地里的墟市)。

  據古代文獻的紀錄,歌圩早在宋代就已經盛行。南宋周去非的《嶺外代答》載,壯人迭相歌和,含情凄婉,皆臨機自撰,不願蹈襲,其間乃有絕佳者。這裏所說的就是男女青年聚會的歌圩。到了明代歌圩又有了生長,並定期在牢靠地址舉行。

  您可能還會喜歡:
  東巴畫是納西族文化藝術的一項
  東巴紙是納西族最主要的寫經用紙
  納西族“熱美蹉”的起源及特色
  名揚中外的納西東巴文化

廣西壯族民間舞蹈,壯族扁擔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