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妙的畲族音樂文化
壯族文化是在壯族人民生產勞動中發生,以是壯族文化獨具地方特色,以及民族風情。壯族最受迎接的舞蹈是壯族的扁擔舞,雖然扁擔舞是用一種勞動工具舉行演出的,但扁擔舞蘊含了濃郁的勞動氣息,以及是壯族人民對生涯的熱愛與表達。
扁擔舞是一種壯族傳統民間舞蹈,由打礱舞生長演變而來,一樣平常由婦女演出。撒播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都安縣的林江、地蘇、安陽鄉和馬山縣的白山、古寨、加芳鄉-帶。該舞在春節時代最為盛行,寄託了群眾盼望來年豐收的希望。
壯族扁擔舞又叫“打虜列”、“谷榔”、“打榔”(均為壯語譯音),是一種群眾自娛性民間舞蹈形式。稀奇是中、暮年婦女打扁擔,更為精彩。打扁擔時,至少四人一組,多則十人、八人扁擔舞均可,在一條長板凳上相互敲擊。
回族飲食文化對社會的影響是什麼?
扁擔舞最初是用一塊木板,蓋在舂米槽上用扁擔敲打。因石槽太重,不易搬動,於是逐步改為用長條凳。每年陰曆正月月朔到十六,村村寨寨都打扁擔,但過了十六,就不打了。有的地方用竹竿取代木杆和扁擔,竹竿兩頭還繫上數枚古銅錢,以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興旺、祥瑞如意等,敲擊起來聲音響亮,悅耳悅耳。
扁擔舞在每年陰曆正月月朔至元宵節時代舉行演出,園地是在村前的曬穀場上。演出者有四人、六人、十人、二十人不等,大多以雙數的婦女為主。進場演出時,舞者每人手拿一根扁擔,相對而站,圍着一條長一丈多、寬一尺的木槽或板凳,舞者以口喊呼,上下左右相互襲擊,模擬農活中的耙田、插秧、戽水、收割、打穀、舂米等姿勢動作,邊打邊唱邊舞。
舞者時而雙人對打,時而四人交織對打,時而多人連打;有站、蹲、弓步、轉身打等,輕重、強弱、快慢,此起彼伏犬牙交織,動作剛勁有力、優美穩健,整個舞蹈自然清新。可見扁擔不僅僅是一種通俗的勞動工具,同時也是舞蹈的節奏樂器。而在有些地方,不用扁擔,也不用木杵,而是用竹竿,竹竿兩頭還繫上數枚銅錢,敲打起來聲音響亮,悅耳悅耳。
您可能還會喜歡:
古色古香的壯族銅鼓鑄造身手
熟悉壯族,壯族銅鼓習俗文化
漢族男娶回族女,回族為什麼不能嫁漢族
民族氣息極其濃郁的撒拉族舞蹈
回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回族語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