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具特色的建築文化:侗族木樓
鬥牛,是一項娛樂節目。而侗族文化中的鬥牛節,是為了慶祝豐收的喜悅,這項傳統節日在侗族已經傳承了上百年的歷史,現在,鬥牛節在侗族人民的心裏依舊異常的主要。鬥牛節體現出侗族人民的淳樸善良,以及對美妙的願望的追求。
“鬥牛節”是侗族同胞的傳統節日。侗家喜歡鬥牛,村村寨寨都飼養着善斗的“水牛王”。“鬥牛節”是在每年陰曆的二月或八月里逢“亥”的日子里舉行。節前,各自約好對手,作好鬥牛的準備。節日這天早晨,鐵炮三響,“牛王”在鑼鼓和蘆笙的樂器聲中進入鬥牛場。
這時一支支隊伍,手持金瓜、月斧,舉着種種旌旗,一呼百諾,繞場三周,算是“入場式”,也叫“踩場”。接着,各隊牽着自己的“牛王”,舉着火炬,嚴陣以待。鐵炮一響,他們便將火炬往前一拋,參斗的兩頭牛從兩頭四蹄騰空,沖了上去斗作一團,難明難分。氣氛主要熱烈十分壯觀。
惟妙惟肖的侗族蘆笙舞文化
每年陰曆二月與八月的亥日。侗族喜歡鬥牛,每個村寨都飼養有專供競賽用的“水牛王”。“牛王”的圈多建在鼓樓周圍,清潔透風,稱為“牛宮”。牛王有專人割草挑水拌料伺候,還要經常供應蜂蜜、豬油、米酒等食物。“牛王”體格碩大而結實,全身滾瓜流油,犄角粗壯尖銳,象張開的鋼杈。
節前青年人吹着蘆笙到其他村寨去“送約”約請對手。“送約”之後,便到“牛宮”前吹奏蘆笙,敬祭三日,替牛“養心”。節期一到,群眾集匯於鬥牛場周圍,參賽“牛王”在蘆笙伴奏下最先“踩場”:青年手舉寫有“牛王”的“馬牌”前行,抬頭挺胸,“牛”氣十足。“馬牌”后緊隨舉着木製“武器”的衛隊和鼓樂隊。
您可能還會喜歡:
淺談非物質文化遺產紙馬舞文化
壯族民間藝術奇葩“壯劇起源”
淺談:黎族酒文化
回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回族語言文化
侗族特有的傳統節日之一:侗族花炮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