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的文化成就是什麼?
瑤族是一個有故事的民族,瑤族文化也因此蘊含深摯。提及瑤族猴鼓,人人一定不生疏吧。每逢瑤族節慶日,都可以聽到瑤族漫山遍野都是猴鼓的聲音。
猴鼓也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這個故事已經在瑤族撒播了上百年的歷史。那麼,人人就隨小編一起看看瑤族民間文化遺產:瑤族猴鼓吧。
相傳,每逢瑤族的達努節(又稱瑤年或祖娘節),布努支系的瑤族人民,便在陰曆五月二十七至二十九日,舉行三天盛大的民族節日,紀念祖先反抗封建王朝取得的重大勝利。屆時,瑤族男女老小身着艷服,從四周八方搜集於鼓堂舉行慶祝流動。鑼鼓喧天,人們載歌載舞,演出的民間舞蹈有猴鼓舞、銅鼓舞、蘆笙舞、牛角舞等,舞者邊奏邊舞,氣氛極為熱烈,反映出瑤族祖先的對敵鬥爭和生產流動。
樂器結構
鼓框多用整段樟木掏空製成,呈圓形坐墩狀,兩頭鼓口直徑25厘米、鼓高35厘米,鼓腰稍大,腰徑27厘米,兩頭蒙以山羊皮,皮面大於鼓口20厘米,周圍邊緣鑽有若干小孔,每兩孔間穿以小木棒,兩鼓皮相對應的小木棒用繩索往返勒緊,繩索中央穿以小木棒絞緊,后再打進木楔,鼓皮即可繃緊(圖)。鼓棰木製,直棒形,棰長30厘米。
瑤族文化中的經典“瑤族婚俗文化”
演奏時,多將鼓置於鼓架上,奏者站立鼓旁,雙手執棰擊奏。也可鼓身系帶掛於頸項,鼓置腹前,邊擊邊舞。還可一人背鼓,另一人邊擊邊舞。音色鏗鏘粗獷。主要用於瑤族民間舞蹈《猴鼓舞》伴奏。舞者通常為十二人,若干不限。
演出人都化妝成猴子,劃分敲擊猴鼓、小鑼、小鈸,或手執金箍棒、芭蕉扇等種種道具,模擬猴子的跳躍、抓癢、嬉戲等動作,歡躍起舞,整個舞蹈的起始、疾徐,也都以猴鼓的節奏為據。在瑤族的達努節,人們整體演出《猴鼓舞》,高亢的鼓聲,壯健的舞步,為節日增添了熱烈的氣氛。一連數日,通宵達旦,縱情方散。
早年,有個瑤家老人叫卜努,住在平湖大江旁邊,祖祖輩輩都是給侯爺幫工,受盡凄苦。到了卜努這一輩,侯爺與隔江的萬戶侯爺爭取地皮打起仗來了。侯爺為了取勝,就要所有的幫工上戰場,不去的就要挨千刀萬剮。卜努看到侯爺這般兇險,再也不能在這裏等死了,就暗地告訴瑤家弟兄——三十六計,跑為上計。
您可能還會喜歡:
詳解:漢族春節的民俗民俗
侗族特有的傳統節日之一:侗族花炮節
惟妙惟肖的侗族蘆笙舞文化
獨具特色的修建文化:侗族木樓
獨具民族特色的朝鮮族老人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