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民族文化 正文

歷史悠久的壯族稻作文化

怒族不可思議的橋:“溜索渡江”

  中國歷史上就是個農業大國,我們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從而使得農業高度生長,更是以水稻為主食,其中不得不提的即是壯族了,他們是歷史上最早蒔植水稻的民族,同時在壯族文化中更是形成了怪異的稻作文化。

壯族稻作

   在優美神奇的滇東南,世代棲身着勤勞淳樸的壯家人。古往今來,壯族人民由於在經濟、文化上與漢族人民頻仍來往,而且不停吸收漢族農業生產中的先進履歷生長創新,普遍使用牛耕鐵犁精耕細作蒔植水稻,從而形成了本民族獨具特色的農耕稻作文化,並融入宗教、飲食、修建、文學藝術等方方面面,成為壯族文化的精髓和主流。

  壯族蒔植水稻歷史悠久,明清各代地方誌均有大量紀錄。由於壯族善於蒔植水稻,故有的地方爽性把他們稱為“水戶”。在耕作手藝方面,壯族的水田比四周漢族區域耕作的更為先進精緻,一樣平常執行一犁一耙,有的區域甚至兩犁三耙。

  絕大多數區域已使用畜肥、綠肥施田,糧食產量也對照高。雲南省冠以“那(納)”的地名近千個,細考“那”的寄義,着實是壯語水田或稻田的意思,註釋壯族的先民是稻作文化的締造者。文山八寶生產的“八寶貢米”,品質十分優異,可謂譽滿神州。由此可見,農耕稻作文化同壯族的歷史淵源之深。

  在壯族的宗教信仰中,對“竜”的圖騰崇敬,泉源於壯族的農耕稻作文化。由於“竜”中流出的清泉,是稻作的主要條件。“竜樹”的萌發、榮、枯,通報着上天春、夏、秋、冬季節轉變的物候信息,是放置水稻耕作蒔植的時間表。

怒族特色民居:千腳落地房

  “竜”不僅能祛病免災,保人康健長壽,而且是壯家後裔的幸福源泉。因而,每年陰曆二月初二或三月初三都要祭竜。對“竜”的崇敬,反映着壯族人民質樸的天人合一的生態文化觀。壯族善種糯谷。

  在他們的飲食文化中,尤以糯米食物最具特色。他們用紅、黃、藍、紫、綠、黑等自然植物色素加工的七彩糯米飯,不僅色彩斑斕,引人注目,而且香糯有加,十分適口。它是壯家人節日的必備品,主要用來祭神。

  壯族多棲身在河谷平壩臨水區域,依山畔水建山寨。民居為干欄式修建,既順應炎夏濕潤的天氣環境,制止毒蛇猛獸損害,又為農耕稻作締造條件。一樣平常為三層,頂層儲糧,中層住人,底層放置農具和飼養牲畜,以三開間或五開間為一棟,有的還建有耳房和抱廈組為一套的。

  在壯族的文學藝術中,存在着大量生動詳細反映農耕稻作的生涯內容。在其神話體詩歌《古歌》和故事體詩歌《穀子泉源》等作品中,既敘述了谷種的泉源,劈山造田的辛勤,洪水乾旱給農作物帶來的危害,又表達了他們戰勝難題,爭取豐收的堅定信心和取獲勝利后的歡欣。詩句情緒曠達,激昂悅耳。

  壯族歷史悠久的農耕稻作文化,已經成為壯族人民根深蒂固的生計理念。它發生的偉大凝聚力,促使着壯族人民團結奮鬥,生生不息,並在中華民族人人庭的優良傳統文化中大放異彩。

  你可能也喜歡:
  壯族傳統風味小吃:五色糯米飯
  壯族文化:壯族民歌的特點
  熟悉壯族,壯族銅鼓習俗文化
  古色古香的壯族銅鼓鑄造身手

你所不知的瑤族禮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