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遠流長的福建媽祖文化
在壯族文化中,歌在其中絕對是唯一無二的,壯族人民棲身地更是被冠以“歌海”的稱謂。與其他民族在勞作,生涯中融會的音樂文化,壯族人們是出於對家鄉,對山歌的無限摯愛。是真正的為歌而唱!
壯族山歌簡稱為“壯歌”,又稱“壯族民歌”,一樣平常指壯族人民用壯話演唱的民間歌謠。壯歌最早可以追溯到壯族原始社會時代狩獵時的吶喊。雖然吶喊不能算是歌,但它無疑孕育出了壯族山歌的種子。
真正義意上的壯歌應該是從壯族原始社會中的生產勞動和祭祀流動最先,這從現在少數民族的習慣習慣中可見一斑。廣西壯族古老的歌圩聚會和繡球一直撒播至今。關於繡球最早的紀錄可見於寧明花山壁畫,那時是一種球狀青銅武器,狩獵時投出去砸獵物,這即是古書上將壯族的繡球稱作飛砣的緣故原由。
壯族素以“善歌”着稱,壯鄉素有“歌海”盛譽。壯民善以山歌來显示生涯,抒發自己的頭腦情緒。壯族山歌歷史悠久,壯民從盤古開天地一直唱到現在,險些人人能歌善唱,已近“以歌代言”的境界,淳樸、自然、真實,鄉土氣息格外粘稠,尤其是結構短小,韻味協調,琅琅上口,易歌易記,撒播利便,使得壯族民間歌謠題材十分普遍,內容異常厚實多彩,藝術显示形式形形色色,生動而深刻地反映了社會生涯的各個方面。
壯族民歌從情緒上的分類
壯族古代民間歌謠包羅訴苦歌(長工苦歌、媳婦苦歌、獨身苦歌、嘆苦歌、怨命歌等等)、情歌(散歌、套歌、探問歌、讚美歌、討歡歌、示愛歌、定情歌、結交歌、立誓歌、劃分歌等等)、習慣歌(祝賀歌、祝禱歌、儀式歌、敬酒歌、迎賓歌、送客歌、搖籃曲、哭喪歌、哭嫁歌等等)、生產勞動歌、盤歌、歷史歌、時政歌、童謠、革命歌曲等等。
普米族豐富多彩的舞蹈文化
壯族山歌從文體方面來分
主要的有壯話稱為‘話謅’、‘話雖’和‘雖條’三種,即‘詩謅’、‘唱歌’和‘詩曲’。此外尚有自由體的山歌,每首無定句,每句無定字,可長可短。詩謅又名‘詩太排’。它是陳述故事之長篇詩歌。
有謅人物、謅事物和謅猜謎(壯語稱為‘謅鼓要’)等、如謅甘羅、謅乾隆皇。謅祝英白、謅蚊蟲。歌詞數十句或百句不等。句中五言七言九言都有。壯歌又分無韻的和押韻的兩種文體。有韻的壯歌又有單押腰韻的,有重複句的不重複句的,有腳韻互押的,也有腳韻和腰韻互押的,以及腳韻頭韻互押的,尤以後者較為奇異,為種種詩歌所少有。
壯鄉山歌開唱時,必須遵守約定俗成的禮儀規範,不能瞎唱亂唱。稀奇是時政歌、儀式歌和情歌,在什麼場所唱是有傳統禮貌的。習慣歌中,祭祀唱什麼,婚嫁唱什麼,喪禮唱什麼,皆不能顛倒亂唱。連迎接差其餘客人同樣有差其餘迎客歌。壯族山歌由於南北部方言的差異而對山歌有差其餘稱謂:歡、西、加、比、論等五種。
每一個區或鄉都有好幾個調子,包羅敘事用的平調、抒發歡快情緒的喜調等等。山歌調的演唱方式,有獨唱、重唱、領唱、合唱等方式,無論是支聲式、和聲式或者復調式。壯族多聲部山歌具有高度的頭腦性和深刻的人民性,在藝術形式上對照成熟和完善,它是壯族人民在耐久生涯實踐中所締造的精神文明的一種形態,被視為壯族民間音樂史上突起的岑嶺。
壯族人人愛唱歌,傳說古壯人是以山歌來跟先祖布洛陀對話的,可以絕不誇張地說:凡有壯族人聚居的地方就有山歌,田間地頭、晚間勞作之餘以及紅白喜事上,總能聽到悠揚的山歌,種種巨細節日,更是少不了山歌助興。
差異地方壯族原生態山歌曲調還紛歧樣。不僅平時唱,家裡唱,而且另有定期舉行的唱山歌會,稱為“歌圩”或“歌節”。歌圩的日期主要在陰曆三月初三。歌圩有日歌圩和夜歌圩之分。日歌圩在野外,以青年人“倚歌擇配”為主要內容。夜歌圩在村子里,主要吟唱教授生產、生涯知識和手藝的生產歌、季節歌、盤歌和歷史歌等。
你可能也喜歡:
古色古香的壯族銅鼓鑄造身手
經典壯族歌謠文化,你領會嗎?
獨具特色的壯族粽子文化
壯族民俗文化中的年俗文化
歷史悠久的壯族蠶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