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民族文化 正文

怪異的民族文化:“山嶽生態文化”

阿昌族“活袍調”的文化現象

  普米族文化歷史悠久,是中國民族文化的一個奇葩。聚居於高原雪域的普米族形成了一種山地高原文化。普米族人民在耐久的生計與生長中不停追求與探索大自然的隱秘,並從中學習與締造了普米族的文化。

  那麼,下面小編就帶人人領會一下怪異的民族文化:“山嶽生態文化”。

怪異的民族文化:“山嶽生態文化”

  地處滇西北怒江州蘭坪縣境內的普米族,較早地以“天人合一”的看法確立起了人與自然耐久協調相處的質樸的生計規則,締造出了獨具一格的雲南民族文化新靚點——普米族“山嶽生態文化”。

  圖騰崇敬是普米族“山嶽生態文化”形成的宗教基礎。它是中華民族的原始宗教起源,發生於舊石器時代中期,它隨着社會的生長而不停轉變。早期圖騰意為“我的支屬”,中期引申為祖先的某種物象。這種圖騰崇敬徵象於原始社會末期最先衰落。普米族的圖騰崇敬與之一脈相承,所差其餘是這種原始崇敬形式一直延續至今。

原上的音樂,蒙古族音樂文化

  例如,現在普米族區域還十分盛行的白石圖騰、羊圖騰、樹神、山神、鐵三腳、中柱等一系列的圖騰崇敬。在普米族的祭典流動中,有祭天地、祭龍神、祭三腳、祭中柱等宗教流動,有趣的是在祭神山的經詞中四處充滿了普米人對山的關愛之情,如“我們用鋼刀來驅趕擾亂您的妖怪,用生命來珍愛您,殺死人世萬惡之徒,以免去對您的危險,保佑您青山常在、綠水長流……”。

  在羅古箐村還把那裡的古樹稱為母親樹、情人樹,把羅古箐河稱為母親河,這種圖騰認親的文化徵象充實體現了普米族對萬物生靈的泛愛之情。表達了人與自然、人與天地之間的親和關係,他(她)們總是以這樣的情緒與天地相同、與自然山水對話,再現了人類童年的夢。

  普米族是羌之遺裔,祖先棲身於江河源頭的青海玉樹區域,而古羌人即為“牧羊人”,是典型的遊牧民族,遊牧民族對水草的追逐為主要之事。江河源頭有遼闊的草原、神秘的雪山,與山河之間耐久處於相互依存關係,在那裡他們締造了絢爛的遊牧文化。因此,雪域高原是普米族最初的生息之地。

  您可能還會喜歡:
  源遠流長的福建媽祖文化
  優美的壯族山歌文化,你知若干?
  斡日切:一個显示天鵝優雅姿態的舞蹈
  怒族特色民居:千腳落地房

優美動聽的回族音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