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民族文化 正文

阿昌族“活袍調”的文化徵象

原上的音樂,蒙古族音樂文化

  阿昌族文化作為中國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歷史悠久,生生不息。“活袍調”文化是阿昌族歷史生長以及文化繁衍的主要渠道,在古老的阿昌族依舊保持着原始的宗教信仰,它不僅在阿昌族人民的心裏施展着主要作用,更與阿昌族文化有着密不能分的聯繫。

阿昌族“活袍調”的文化徵象

  由於歷史的緣故原由,至今在我國西南區域,很若干數民族仍然水平不等地保留着原始宗教信仰,因而也就有了原始宗教祭司(也稱經師、巫師)的存在。像景頗族的“董薩”、哈尼族的“貝瑪”,彝族的“畢摩”等等,他們在本民族的社會生涯尤其是宗教民俗流動中仍然施展着作用。

  主要聚居於德宏州的阿昌族也在此列。也許在公元二、三世紀時,處在遊牧時期的阿昌族早期原始氏族部落中就有了原始宗教信仰的萌芽,今後隨着民族遷徙生長,一直延續到今天。阿昌族原始宗教的最高祭司被稱為“活袍”,主要從事祭神送鬼等宗教祭祀流動。

優美動聽的回族音樂文化

  阿昌族厚實多彩的民間口傳文學中,有很大一部門就是以祭祀歌和敘事歌的形式,由“活袍”在原始宗教祭祀流動中通過唱誦代代傳承下來的。由於活袍唱誦時用的是“活直腔”這種專門的樂和諧聲腔,於是當地國民稱它為“活直腔”,也叫做“活袍調”。

  活袍和他們的“活袍調”現在主要存留在德宏州梁河縣的阿昌族聚居區,少量保留在潞西市江東鄉高埂田的幾個阿昌族聚居村寨。“活袍調”的內容、唱腔和儀式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隨同這個民族履歷了從原始氏族社會、開國前封建領主社會直至今天社會主義社會的漫長歷史時期,在價值看法、生涯方式、習慣習慣、心理特徵等方面都對阿昌族民眾發生着深刻影響,是阿昌族民族傳統文化的主要組成部門。本文在文獻考察和野外考察的基礎上,試圖對“活袍調”的起源、生長及組成情形作一個較為完整的論述。

  從原始文化的角度看,遠古時代的“活袍調”是原始宗教祭司與神靈交流、祈福送鬼的祭詞,其基本的文化形態當屬宗教信仰層面。但原始宗教也屬於廣義的民俗局限,“活袍調”和阿昌族民間文學之間存在着原生的親熱關係,這不僅显示在它同民間文學一樣,具有口頭性、傳承性、變異性的特徵,還显示在“活袍調”中有相當一部門內容向民俗民間文學偏向發生轉化,大量經文以散文體故事文本的形式在民間普遍撒播就是一個例證。以是說,“活袍調”不僅是阿昌族原始宗教信仰的主要載體,也是阿昌族民間口傳文學中最古老的部門。

  上千年歷史生長延續下來的“活袍調”不僅形成了阿昌族的民間信仰系統、民俗民俗傳統,更以它所承載的多重文化內在,在阿昌族歷史的和現代的社會生涯中施展着主要作用,體現出不能替換的精神文化價值。

  您可能還會喜歡:
  歷史悠久的壯族蠶絲文化
  普米族厚實多彩的舞蹈文化
  源遠流長的福建媽祖文化
  優美的壯族山歌文化,你知若干?

曹先強,阿昌族文學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