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塔吉克族
蒙昔人吃肉是異常考究的,不是每一部位都能隨便給人吃的,有的部位是要到一定的歲數才氣夠吃。而隨同着骨頭文化撒播的另有着一些有趣的故事,若是在啃骨頭的時刻,穿插一點這樣的故事,是不是能增添些意見意義呢?
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蒙古族文化吧!
蒙昔人吃肉啃骨,有許多考究和禁忌。有的屬於煮法、擺法剖解局限,有的是某部門不給某種人吃、某部門專給某種人吃、某部門到了某種歲數才氣吃的。真正有點孔夫子“非禮勿食”的味道,研究起來可以出書一本《骨頭文化學》之類的書。另有的骨頭,都有各自的“特異功效”。隨同着功效,又有一則有趣的故事。你若記着這些故事,在吃肉時穿插一段,一定會增添許多情趣。由於你不會像蒙昔人那樣熟練地用刀,再不懂點兒骨頭趣話,只會抱住一塊骨頭死啃,不是就顯得太沒文化了嗎?
骨頭文化——羊拐趣話
毗鄰牛羊后蹄和小腿的地方,有一塊遊離的骨頭很特殊,漢語稱為“躁骨”,俗稱羊拐,《西遊記》寫作“拐孤”。蒙古語稱為“沙阿”,或譯作“髀石”。這種骨頭有寬有窄、有凸有凹、有正有側,六面六個形狀,以是民諺說:“高高山上綿羊走,深深谷地山羊過,向陽灘上駿馬跑,背風彎里黃牛卧。倒立起來叫不順,正立抓個大駱駝。”用五畜的名稱給羊拐的各面命名。
牧區孩子長到三四歲,大人就把它拿出來,讓其識別哪面有什麼牲畜。再大一點兒,就可以做羊拐的遊戲了。牧區發展的蒙漢兒童,沒有不會用羊拐做遊戲的。以是他們的童年影象,總是和羊拐聯繫在一起的。鐵木真(厥後的成吉思汗)十一歲跟扎木互助盟友時,將一個銅灌的羊拐贈給扎木合,扎木合也將一枚狍子的羊拐贈給鐵木真。厥後兩人反目,想起早年互贈羊拐時,“又重新親愛着”。
羊拐在這裏做了友誼的紐帶。一九八三年巴林右旗整理一座遼代古墓時,曾發現九玫拐骨。牛拐骨一枚,山、綿羊拐骨七枚,另有一枚鋼鑄的仿綿羊拐骨。由此看來,北方遊牧部落接觸羊拐的時間,還可以推前更早。
地域文化:蒙古族的地理文化
草地有“瑪瑙珊瑚稀世寶,牲畜之中肉是寶,肉之中拐骨是寶”一說,可見羊拐在他們心目中是何等主要。卧牛卧羊的時刻,牧民殺若干牲畜也要把拐骨保留起來。不僅保留自家的,還要把贏取別人的也一同裝在皮袋裡,有的多達幾百幾千枚。“拐多之家牛羊多”,就是說的這種意思。一到冬閑季節,豈論男女老小,都提着羊拐袋子玩耍起來,把贏得對方羊拐看作一大樂事。以是牧民中有“玩羊拐也是一技”的說法。
骨頭文化——肩胛趣話
阿拉善放全羊術斯時,都要把肩胛骨留在最後。由客人中的一位把上面的肉剔下,憑證座中人數,切成許多小條,分給每一小我私人吃。爾後把肩胛上的肉啃得干清清潔,將一長條綿羊尾巴和一杯酒置於其上,獻給在座的民間祝讚家:“扎,請您祝頌肩胛”於是祝讚家就有板有眼地把肩胛骨从里到外祝頌一番。最後還對主人讚揚道:願這肩胛的主人,升宮成名,幸福康寧,孩子成器,牲畜成群,資產豐盛,善及鄉民……
祝頌完畢后,將那一條長尾二口吻吸進肚裏,把那杯酒一口喝乾。肩胛骨為何獲此殊譽,且必須眾人分食?原來這是有靠山的。相傳一位老獵人,狩獵時總騎一匹白馬,也總是滿載而歸。有個巴音(財主)看上了老獵人的馬,要也不給,換也不給,便起了歹意。那天晚上,他騎上自己的黑馬去老獵人家作客。老獵人擺下“肩胛宴”(即上文所說胸椎、前腿、肩胛和羊頭)招待他,那傢伙竟把肩胛上的肉一人全吃了。午夜風雪交加,巴音推說出外解手,把老獵人的馬弄死了。
您可能還喜歡:
具有民族特色的錫伯族衣飾文化
多才多藝的塔吉克族學者:阿提克姆·則米爾
二月春社是什麼,仫佬族的傳統節日
土族另具匠心的飲食習慣
蒙古族傳統風俗:蒙古族火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