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巫文化你知道嗎?
民族的信仰是一個民族對事物的崇尚,是情緒的寄託,在許多時刻都市是民族的精神傳承。
在塔吉克族文化中,鷹的文化就是他們信仰的純在方式之一,是他們的精神傳承之一。那麼,鷹到底在塔吉克族的傳統文化中具有怎樣特殊的作用呢?隨小編去看看!
在塔吉克族傳統文化中,由早期自然崇敬而形成的鷹文化在該系統中佔有主要職位。由於塔吉克族已經賦予鷹某種怪異的文化意象,使它成為塔吉克族的民族符號,象徵著他們堅韌不拔的意志和勇往直前的大無畏民族精神。在民間,鷹被塔吉克族仍未是強者、英雄。由鷹崇敬衍化的民俗文化內容厚實、形式多樣,如鷹笛、鷹舞、神話傳說等。
塔吉克族的鷹笛和鷹舞是文化部宣布的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鷹是塔吉克族先民的圖騰,至今塔吉克人仍自稱為鷹的傳人,鷹文化在帕米爾高原上源遠流長、飛躍不息,它已成為了一個民族的靈魂所在、氣力之源。
鷹笛
鷹笛在塔吉克族稱“斯特洪諾依”,“斯特洪”是骨的意思,“諾依”是笛子的意思。塔吉克族先民製作和吹奏鷹笛的傳統異常悠久。
鷹笛是塔吉克民族獨佔的樂器,由鷹的翅骨做成,故名鷹笛。鷹笛共3孔,豎吹,音色怪異,悠揚而高昂,十分悅耳,既可伴奏,也可獨奏。
關於鷹笛,塔吉克族民間撒播着這樣的傳說:在很早很早以前,棲身在“萬山之祖”帕米爾高原上的塔吉克人,還過着狩獵生涯,家家戶戶養着獵鷹,它們日間隨主人狩獵,晚上為主人巡查看家。
動聽的苗族音樂文化
有一個名叫娃發的獵手,住在達卜達爾山谷里,他家祖輩都是著名的獵戶,家裡有一支祖傳的鷲鷹,已活了一百多年,可眼力還異常好,百里以外的小雀也休想逃避,它的尖嘴和利爪能撕碎一隻黑熊。遠近獵手都羡慕這隻獵鷹,都叫它“鷹王”。
娃發天天帶着“鷹王”狩獵,獵獲的鳥獸也和已往一樣,全被僕從主奪去。運氣云云悲涼,他只有向“鷹王”傾吐自己的哀怨:“塔吉克僕從啊,像天涯墜落的星星。在世的被吸血鬼吸吮,死去的都閉不上眼睛。兇狠的僕從主啊!殘酷無情,冷硬的心腸,像慕士塔格冰峰。塔吉克僕從啊!豈非永遠是天涯將要墜落的星星?!”這歌聲像獵鷹一樣張開了同黨,四處飛翔,傳遍了高原、山谷,僕從主嚇得人心惶遽,下令娃發交出“鷹王”,為他家看門護院。
娃發氣得險些昏了已往,“鷹王”對他唱了起來:“娃發娃發,快把我殺,用我骨頭,做支笛吧,你有了笛,要啥有啥,就不會受苦啦!”娃發聽了又驚又喜,可又怎捨得殺掉自己心愛的獵鷹呢,他撫摸着鷹的羽毛,流下了傷心的眼淚。
“鷹王”又唱道:“娃發娃發,快把我殺,我死以後,會成仙家,若不殺我,主家一來,把我搶走,你也難活。”娃發心想,也許它真能釀成仙人吧,就把“鷹王”殺了,抽出同黨上最大的一根空心骨頭,鑽了三個洞眼,做成了一支短笛,取名“那依”,吹出了悅耳的曲調。娃發吹起鷹笛,獵鷹成群而至,狠狠地責罰了僕從主,使他再也不敢欺壓僕從了。
往後,鷹笛在塔吉克人盛行不衰,而且一直撒播至今,可見歷史之久遠。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中,陳列着一件從南疆巴楚縣脫庫孜薩米出土的南北朝時期(公元420年—581年)的三孔骨笛。據民族音樂學家周菁葆先生考證,它就是古代的鷹笛。與今日塔吉克族的鷹笛,在用料,形制和吹奏等方面均完全一致。
你可能也喜歡:
古色古香的蒙古族餐具文化
你所不知的蒙古族藝術文化
讓人垂漣的回族清真美食文化
清點畲族的傳統節日大全
苗族的宗教信仰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