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斡爾族“哈庫麥”的起源
每一個民族之間都有很大的差異,不僅是在傳承的物質文化上,就是在非物質文化上也有很大的差異。此外,沒一個民族的傳統民俗更是讓人體驗紛歧樣的感受。
那麼,在怒族文化里,她有着怎樣的傳統民俗呢?隨小編去看看吧!
衣飾
怒族男女衣飾多為麻布質地,婦女一樣平常穿敞襟寬胸、衣長到踝的麻布袍,在衣服前後擺的接口處,綴一塊紅色的鑲邊布。年輕少女喜歡在麻布袍的外面加一條圍裙,並在衣服邊上綉上各色花邊。男子一樣平常穿敞襟寬胸、衣長及膝的麻布袍,腰間系一根布帶或繩子,腰以上的前襟往上收,便於裝器械。
怒族男女都注重裝飾,婦女用珊瑚、瑪瑙、料珠、貝殼、銀幣等穿成漂亮的頭飾和胸飾,戴在頭上和胸前。耳上戴珊瑚一類的耳飾,喜歡用青布或花頭巾包頭。男子蓄長發,用青色布包頭,裹麻布綁腿,喜歡腰佩砍刀,肩挎弩弓和箭包。
民歌與舞蹈
唱歌對換也是怒族人民生涯中最受迎接的一種民間社會流動,它既是怒族人民心聲的自然吐露,也是頭腦情緒的直接再現。每逢過節、耕作、狩獵、蓋房,以及歡慶豐收、舉行婚禮,都要以唱歌對換縱情抒發和恣意歡欣。其中,較有影響和代表性的作品是:《火塘邊坐唱》、《祭獵神調》、《婚禮歌》、《若登調》和《祭祀歌》等。
怒族的舞蹈,因各地棲身環境的差異,先祖泉源的差異,而形成了差其餘風貌;怒族的舞蹈,又因其歷史、社會、自然、宗教等方面的緣故原由,仍保留着較多的古文化特徵。
福貢縣怒族,耐久與明代以來大量進入怒江流域的傈僳族雜居,歷史上也曾與傣族共居,因此,舞蹈文化與傈僳族和傣族有相仿之處,舞蹈的显示形式及伴奏樂器多與傈僳族相同,動作韻律則顯著可見傣族舞蹈重拍屈的印跡。
羌族民間戲劇:釋比戲
怒族的歌舞流動要數“鮮花節”時最為盛大。“鮮花節”又叫“仙女節”,是怒族母系氏族尊崇女性的古老遺風。阿茸女人受害的這天正值陰曆三月十五,每年的這一天,仙女洞旁的山坡上鮮花盛開,怒江兩岸三山九鄉的怒族男女老小便雲集山坡,採摘鮮花祭祀仙女。在這裏人們要恣意歌舞三天三夜,歡跳優美的達比亞舞,粗獷的嘎,曠達的庫嚕羌,而每次的歌舞流動都以庫嚕羌掀起熱潮。
傳統節日
相傳怒族以前每隔三年才過一個年,厥後因受其他民族的影響改為一年過一次,時間有元旦及春節前後兩種之分。年前,要準備好燒柴、殺豬、煮酒、舂粑粑、掃除衛生。過年的第一天晚上,要請父老用飯。新年第一天的破曉要打祖先水,第一碗飯要讓狗吃。月朔至初三不串門。春節時代,老人在火塘邊飲酒唱歌,青年人則射弩、摔跤、打鞦韆、撫琴舞蹈。
柔若人的節日有春節、火炬節、七月十四、新米節、祭山林節等。祭山林一樣平常在正月初四五舉行。此項流動只限於男性加入,犧牲為黑羊。此外,柔若人的賀新居也很有特點。當木楞房的四壁還沒有開設門窗時,主人要殺只雞,請巫師祭新居,後用斧頭在木楞房的一壁砍出個洞,裝上門。當天,村裡人都自動帶着雞、酒、肉前來祝賀,飲酒,歡歌舞蹈,通宵達旦。碧江怒族在陰曆臘月二十九要祭穀神,三十則要祭雨神。
每年的陰曆三月十五至十七日,正當杜鵑花盛開的時侯,怒族人便要為“仙女”過節,此節又稱“鮮花節”,是雲南省貢山一帶怒族區域民間傳統節日。
據傳說,在很早以前,怒家山寨滴水如油,田園荒蕪,人民生涯苦不堪言。那時一位優美、伶俐且力大無比的怒族女人阿茸,用手臂劈開懸崖,鑿通了一個岩穴,為怒族人民引來了清清的泉水,使乾裂的土地獲得了澆灌,今後荒山釀成了綠洲。怒族人民稱阿茸為“仙女”,鮮花節就是為了紀念她而舉行的民俗流動。
每年的陰曆三月十五這天,怒族群眾以自然村為單元,選擇一至三個鐘乳石的石灰岩洞為仙女洞(或稱經洞),各家各戶都去那裡祭祀。去祭祀的人們紮好一束束杜鵑花,帶上牲禮、酒器;每戶還用三到五包玉米立於洞口,並把種種洗清潔的糧食堆成圓堆,擺上祭品,燒起松煙,由主祭人念祝辭,打鼓念經,人人叩頭獻貢。
你可能也喜歡:
展現蒙古族優美的蒙古族語言文化
吾昔節為普米族的傳統盛大節日
普米族怪異的喊魂的習俗
以弓箭結緣錫伯族男女青年
歷史悠久的土族舞蹈:安昭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