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民族文化 正文

柯爾克孜族傳統民間習俗:熬鷹

景頗族“目瑙”起源的傳說

  在柯爾克孜族歷史上,鷹與人類有着慎密的聯繫。鷹在錫伯族中不是人們的寵物,更像是一位好同夥。而熬鷹是消除鷹野性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在柯爾克孜族中有着很長的歷史。經由長時間的傳承形成了現在的民間習俗。
  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柯爾克孜族文化吧!

柯爾克孜族傳統民間習俗:熬鷹

  柯爾克孜族人與鷹,有着親密的關係。千百年來,他們棲身的地方被稱為“獵鷹之鄉”。在沒有槍支的歲月里,人們馴服兇猛的雄鷹為自己捕獵,一隻好的獵鷹可以養活一家人。已往,一隻鷹的價錢比一個柯爾克孜族女人的妝奩還要高。養鷹也是一件奢侈的事兒。辦一個馴鷹允許證要500元不說,這傢伙每頓能吃兩公斤肉,還得是新鮮的。

  曾經有一段時間,為珍愛野生動物國家明令阻止馴鷹。兩年後,由於領會到馴鷹術是柯爾克孜族人千百年來的特有民俗,需要珍愛和傳承,禁鷹令才排除了。柯爾克孜人與鷹恪守着一個約定:他們從不把這珍貴的猛禽連窩端,總是悄悄拿走那隻最心儀的幼鷹回家馴養。

別具一格的景頗族竹樓

  一個精彩的馴鷹人需要具備三種品質:興趣、穩重、氣力。三者缺一不能。

  捕鷹後為了消除鷹的野性,牧民們一樣平常使用“熬鷹”的方式,一樣平常鷹很傲不會吃人給的肉,馴鷹人就把它放在一根橫吊在空中的木棍上,往返晃動木棍,使鷹無法穩固地站立,就這樣延續數十天,不讓它睡,鷹被弄得暈頭轉向,精疲力盡而摔倒在地。但就算摔倒了,也不要心疼它,要往它的頭上澆涼水,使它蘇醒過來,而且還不讓它睡着。之後還要餓鷹,一樣平常要把鷹餓10到12天,只給它飲點鹽水或茶水,但不餵食物,鷹的脂肪熬得差不多了,身手才氣迅速起來。經由這一番打磨,鷹的野性多數能去掉,馴服於主人。

  柯爾克孜人把鷹分成三大部落,每個部落又分12個小部落,每個部落的鷹性格都紛歧樣。有的平和溫順,有的脾性浮躁,有的身手迅速……只有先弄清晰這些性格迥異的傢伙,才氣更好地馴服他們。捕回家的鷹先用蘆葦管往嘴裏灌水洗胃,然後將鷹架在馴鷹人的胳膊上延續5天5夜不讓睡覺,消磨它的野性。只要鷹犯困,就用木棍敲它的頭。這樣還能讓鷹逐漸順應主人,並最終發生依賴。幾天後,讓疲勞之極的鷹吞下用皮革裹着的肉,由於皮革不能被消化,轉天就會被吐出,同時帶出體內多餘的脂肪,到達“瘦身”目的。經由3至5次的吞吐,鷹的體重削減一些時,室內熬鷹宣告竣事。

  “熬鷹”事後還要“養鷹”。養鷹也有一套方式,馴鷹人把肉放在手臂的皮套上,讓鷹前來啄食,飢餓許久的鷹見了肉便掉臂一切地撲過來,馴鷹人則一次次地把距離拉遠,而且每次都不給它吃飽。這樣頻頻舉行,直到鷹能飛起來,啄到馴鷹人手臂上的肉為止。喂鷹的肉也有考究,必須是不含激素的鮮肉,種種動物的內臟也不行,臟肉、爛肉、有異味的肉都不能喂。

  您可能還喜歡:
  柯爾克孜族特有的語言文字
  頗具民族特色的瑤族茶文化
  從火炬節看白族文化,你知若干?
  頗具民族特色的白族衣飾文化

多姿多彩的柯爾克孜族樂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