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昂族獨特的古老樂器:水鼓
德昂族位於我國雲南,他們是雲南獨佔的民族。人們都說少數民族的人都很有才氣,他們的人口雖然不多然則能夠締造出屬於自己民族特色歌曲、衣飾以及舞蹈等等。下面的德昂族文化為您帶來德昂族的舞蹈文化,一起來領會一下吧。
象鼓舞:德昂族的舞蹈,廣為撒播的是象腳鼓舞。由敲鼓,打着鋩、鈸的男子帶頭,其他男女老小跟在後面,按一定步法,手勢繞圈而舞。也有男女分成兩圈,男子組成外圈,女子組成內圈。由一戴草帽的男子帶頭擊鼓,其他男子追隨,提起大褲腳,露出腿上所剌花紋,繞場歡舞。婦女組成的內圈,排頭的女青年擊鋩鑼,與擊鼓男青年配合,追隨的婦女亦與男子並排而舞。
水鼓舞:水鼓舞是德昂族所獨佔的,其步法,形式基本與象鼓舞相同,擊敲時把鼓繩掛在脖子上,水鼓抱在胸前,右手持錘擊大頭鼓面,左手以掌拍小頭鼓面,兩手相互配合,擊出節秦。佛鼓舞,佛鼓,意為“佛”之鼓,德昂語稱“耿冷牙啪拉”,是佛爺(僧人)專門保管,並經佛爺批准才氣使用的鼓。用佛鼓作伴奏樂器而跳的舞,叫“佛鼓舞”。
保安族的民族起源是怎麼樣?
相傳在釋教傳入德昂區域併發生了自己的佛爺初期,類房裡每舉行一次大的流動,都得由佛爺走村串寨通知國民,厥後有一個叫帕煞達的大佛爺全心製作了一種聲音嘹亮的鼓(與象腳鼓類似)。每當類房舉行某種儀式或流動,只要擊鼓,國民聽到鼓聲就能應聲前來。這種鼓,人們后稱之為佛鼓。平時都置於類房裡,舉行流動時才抬出來,用畢仍放回原處。
現盈江縣弄璋鄉南算寨,有一座古老的佛寺,現當地棲身的傣族老人都稱為“類庄崩龍”,意為“崩龍(德昂)佛寺”。寺中還保留有一個珍貴的牛皮大鼓,鼓身為一大圓木,掏空去皮,長2.8米,腰粗4米左右,鼓面大頭直徑1.14米,尾面直徑1米,鼓身外用白皮裹着,用黑漆漆過;鼓兩頭蒙的牛皮原已不存,近些年,當地傣族群眾又重新蒙上牛皮,並在做佛事時使用。
據幾位八十多歲傣族老媽媽說,鼓的內部原有增添音量的裝置,敲時音量稀奇大,流傳很遠。敲多了能使正在孵化的母雞孵不出小雞來。佛鼓舞是在釋教節日或提升佛爺或迎接外寺長老時代,在佛寺的廣場上和“象腳鼓舞”同時跳的。是男性整體舞蹈,舞者有敲佛鼓、擊鈸、敲鋩共三人,在象腳鼓舞圈中演出,然而鼓點、動作與象腳鼓舞都不相同,象腳鼓舞氣氛熱烈歡快,佛鼓舞較嚴肅莊重。隴川縣稱佛鼓舞為抬鼓舞。以兩男子用竹棍將鼓抬起,行走於舞隊前線,一人雙手各執一校敲擊起舞。
佛鼓主要撒播在德宏州及臨滄區域鎮康縣的德昂族棲身區。佛鼓舞以前只能在佛爺提升或迎接外類房(緬寺)的佛等重大宗教節日時方可擊鼓並演出,演出者限於男子,現在遇有重大節日,也可演出。
你可能也喜歡:
具有藏族特色的藏族的文化符號
柯爾克孜族的傳統節日:馬奶節
歷史悠久的柯爾克孜族民歌文化
錫伯族鴛鴦琴的來源與故事
台灣高山族的特色農耕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