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具特色的赫哲族魚皮製品
差異地域民族風情差異,每個民族都有各自代表性的傳統節日,我們今天要談到的是京族最盛大的節日——哈節。“哈”在京族的寄義是唱歌的意思,哈節是他們的傳統歌節。在京族區域,往往到這個節日,即是哈族人民最熱鬧的時刻。接下來,一起來看看京族文化吧!
京族最具代表性的民俗風情是每年一度的哈節。哈節,又稱“唱哈節”,所謂“哈”或“唱哈”即唱歌的意思,是京族的傳統歌節,通宵達旦,歌舞不息。哈節主要盛行於廣西的京族棲身區域。哈節的日期各地差異,萬尾、巫頭二島為陰曆六月初十,山心島為陰曆八月初十,海邊的一些村子則在正月二十五日。雖日期各異,但節日的形式與內容基真相同。
關於哈節有不少民間傳說,其中對照有代表性的傳說稱:古代有位歌仙來到京族三島,以傳歌為名,發動群眾起來反抗封建榨取。她的歌聲感動了許多群眾。後人為了紀念她,確立了“哈亭”,定期在哈亭唱歌傳歌,漸成節俗。各村的哈亭是節日流動的中央。
赫哲族婚禮有什麼與眾不同?
哈節省動可分為四個程序:首先是迎神,其次是祭神,再次是入席和唱哈。“唱哈”是哈節的熱潮,所佔時間最長。有“哈哥”、“哈妹”調琴擊梆配唱,曲調有30餘種;唱的有敘事歌、勞動歌、習慣歌、頌神歌、苦歌、情歌等。“聽哈”者以8人一桌入席,一邊飲宴,一邊“聽哈”,其樂陶陶。最後一個程序是送神。送完神,歷時數天的哈節才算竣事。
歷史起源
哈節是為了紀念海神公的降生。京族人以海洋漁業生產為主,信仰海神。每年都要到海邊把海神迎回哈亭敬奉,祈求人畜興旺,五穀豐登。
“哈”是京語譯音,含有“歌”、“請神聽歌”的意思。關於哈節有不少民間傳說。現在在廣西京族三島廣為撒播的傳說是:傳說四、五百年前,北部灣岸邊的白龍嶺下,有一條偉大的蜈蚣精,在此吃人翻船,興風作浪。一日有位仙人化作托缽人,搭船過海,船駛到蜈蚣精洞口,當船主要把托缽人推下海時,仙人把事先煨得滾燙的大南瓜塞進蜈蚣精口裡,蜈蚣精吞下大南瓜,燙得直打滾,屍斷三截,同流合污成為氵萬尾、巫頭、山心“京族三島”,頭部漂流至越南成為氵萬柱島,周圍住民才得以安身立命。於是京族人把大仙尊奉為“鎮海大王”,立廟祀之,每年都到海邊迎接“鎮海大王”來享祭,這就成了一年一度的哈節。
您可能也喜歡:
饒有有趣的錫伯族“抹黑節”
源遠流長、氣概迥異土族婚禮習俗
多姿多彩、林林總總的羌族巫舞
豁達的白族酒文化,你領會嗎?
京族曲藝文化經典:京族獨弦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