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民族文化 正文

門巴族的藝術奇葩“門巴戲”

唯美的門巴族服飾文化

  門巴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他們有着屬於自己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這些傳統文化也獲得了很好的傳承及保留。其中門巴戲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種文化,它主要盛行語門巴族內。那麼你知道門巴戲的若干內容呢?下面的門巴族文化為您帶來更多內容,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門巴族

  “門巴戲”從起源到形成經由了一個漫長的時期。據史料紀錄,“門巴戲”發生於西藏藏傳釋教五世達賴時期。那時,門隅地方有一處叫“隅松沙定”的鄉村,那裡有一位名叫洛追加措的人。由於他那時對門隅群眾生長生產有功,為此五世達賴為了表彰他的功勛,收洛追加措為自己的學生,並讓他到哲蚌寺學經。學成后,人們尊稱他為“門巴梅惹喇嘛·洛追加措”。

  公元1680年,五世達賴撥給洛追加措一筆經費,派他回到門隅擔任行政主座,同時讓他修建達旺寺。達旺寺建成后,五世達賴為表彰他的功勛,贈予給他一尊自己供奉的五個蓮花生像中的一個像和一幅五世達賴自己用鼻血畫成的--班登拉姆的畫像唐卡。這時代,洛追加措搜集、整理了許多當地的民間故事和傳說,並編寫了藏戲《卓娃桑姆的》劇本。今後以後,這個劇本也成為藏族區域各地四處傳演的“着名的八大藏戲之一”。與此同時,門巴族群眾也以本民族的歌舞說唱演出這些故事和劇本,“門巴戲”就萌芽發生了。

  起源
  門巴戲的起源主要是酬神歌舞,其直接源頭據以為是宗教祭祀流動中的巴羌演出,把它加以情節化,就形成了獨具一格的門巴歌舞戲劇。門巴戲由於源自宗教儀式流動,戴假面具演出者在鑼鈸伴奏下,說、唱、舞錯落穿插,交替配合,經常會發生令人震撼的藝術效果。唱詞藻用散體歌謠形式,曲調隨內容和情節的轉變而轉變。門巴戲雖然受到藏戲的影響,但並未照搬藏戲的模式,而是憑證本民族的審美需要和審美心理舉行消化和吸收,使之成為巴族民俗文化的主要組成部門。

烏孜別克族宗教信仰是什麼?

  藝術特色
  門巴戲的演出源自門巴族的民間舞蹈、歌舞和宗教藝術演出,其音樂則源自門巴族民歌“薩瑪”(酒歌),此外又吸收了門巴族的說唱音樂、古歌、悲歌和宗教音樂。門巴戲的服裝主要以門巴族生涯服裝為基礎,同時又受到藏族衣飾的影響。

  劃定
  “門巴戲”劃定只有六個演員和一個司鼓鈸的伴奏員。演出的開場儀式叫“頓羌”,亦叫“瓊根雜娃松”,意為“三個基本的泉源”,指借用藏戲開場儀式中的三種人物溫巴、甲魯、拉姆,使之化成門巴戲開場儀式中的六個角色:漁翁、漁夫、甲魯、仙翁、仙女、龍女。儀式由這六個角色先後進場舞跳、謳歌、演出,還穿插演出祭祀眾神:太陽神、香獐神、大象神、氂牛神、鹿子神、石磨神等等。

  正戲最先後,六個演員除要劃分飾演劇中六個角色外,劇中的其他角色也要由六人輪流串演,串演時服裝、裝扮都穩固換。戲班除六個演員和一個伴奏員外,尚有一個是治理人,他也要加入開場演出,他穿黑藏裝,戴"薄獨"帽,舉一面珍愛神“杜嘎日”旌旗,第一個出來繞場一圈,然後引出六個演員出來演出。而對伴奏員--鼓鈸師,則有更高的要求,除小鼓小鈸要由他司奏外,還要求他諳熟所有劇情、戲詞,懂所有唱腔、舞蹈動作和演出,以使鼓鈸點與整個戲劇節奏相合。

  演出
  門巴戲的演出按開場戲“頓羌”、正式“雄”和末端戲“扎西”的順序舉行。飾演“娘欽”(即漁翁)的演員在正戲最先之前有一段念誦先容,在正戲演出中則很少再穿插念誦,只在劇本的散文敘述處,要把作者的議論以念誦的方式先容出來。一樣平常情形下,一個整本大戲要演很長時間。在勒布區域,每年藏曆新年時代,劃定都要延續演出《諾桑法王》七天,一天演一段。據1981年回藏定居的門達旺寺喇嘛次旦次仁說,演出是以有重頭戲的角色分成一段段來舉行演出的,如《諾桑法王》中雲卓仙女飛下人世林泉沐浴,仙女被漁夫捉住,仙翁勸解漁夫將仙女獻給諾桑王子這一段戲,就稱為《雲卓拉姆》。

  你可能也喜歡:
  門巴族神秘的習俗文化:門巴人下毒
  門巴族的食俗文化,你知若干?
  門巴族的信仰是什麼,你知道嗎?
  極具特色的門巴族情歌酒歌文化

裕固族待客禮俗是什麼,你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