頗具特色的塔塔爾族語言文化
在每個民族都有着自己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火炬節是傈僳族古老而主要的傳統節日,它有着深摯的民俗文化。在火炬節這一天當地人民聚在一起通過拜火炬、焚燒把、耍火炬等流動來預祝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想更領會傈僳族的火炬節嗎?那就關注本期的傈僳族文化吧。
火炬節是德宏傈僳族的傳統節日,時間在每年陰曆六月二十四、二十五日。傈僳族偏激把節別有一番情趣,節日這天,寨子里熱熱鬧鬧,人們喜笑顏開穿上節日艷服,全家團圓,殺豬宰羊,談天說地,論古道今,美美地喝着水酒,唱歌舞蹈,人人講團結、家家戶戶相互祝福。
這天,待到倦鳥歸林、斜陽銜山時,人們點起火炬從屋裡到屋外,從院內到院外熏燒災蟲。火炬左右擺動,上下舞動。暮年人邊舞動火炬邊念叨:“燒死跳蚤、燒死老鼠、燒死妖怪、燒死一切害人蟲!……”然後,老人又拿着火炬去照果樹,念道:“着花吧!效果吧!讓人們收穫吧!”眾人同呼:“着花吧!效果吧!花果滿山,糧食滿倉!”天黑,火塘通明,人們歡歡欣樂跳起蘆笙舞、三弦舞。親親熱熱手拉手舉行跳戛、唱民間敘事長詩《火炬節調》。這個調子也稱“半年生產調”,其內容是總結半年生產履歷的。這時春播夏收的作物,如蕎子、洋芋等等已成熟收進了家。人們唱豐收鼓勁頭,翩翩起舞,通宵達旦。
傈僳族火炬節的傳說。
很古很古的時刻,雲南維西區域有三多:石頭多,樹多,野獸多。另有三少:人少,地少,糧食少。在這裏住的人主要靠狩獵打魚為生。另外也種一些火燒地,在亂草棵子里點起一把火,燒出一片曠地,不耕也不鋤,用梭鏢撥弄撥弄就下種。種玉米,也種麻,就是不會開水田,種水稻。厥後他們怎麼又開水田、種水稻了呢?這有一段故事:
有一年天大早,太陽象一團大火,把山上石頭都烤紅了,天熱得連野獸都躲在岩洞里不出來,狩獵也打不着;種下的玉米剛長到齊腰那麼高,就全枯死了。人民餓得前胸貼后胸,家家戶戶都牽着餓得精瘦的小豬到森林里去找野菜;由於小豬知道野菜當中哪種有毒哪種沒有毒,只要它能拱吃的,人就能吃。就這樣,大鬼主還一個勁兒地要糧、要獸皮和林林總總的器械。人民生涯苦得象黃連稈上的蟲兒,嚼不完的苦渣,喝不完的苦水。村村祭天祭地,哭喊着祈雨,盼天神救星。就在這時刻,蜀漢的承相諸葛亮帶着四川戎馬,翻山越嶺沿着瀾滄江來到了雲南維西。
獨具民族特色的傈僳族春浴節
老輩人傳說:諸葛亮的兵象天兵天將,個個都穿着鐵背心,就象穿山甲一樣;刀砍不進,箭射不透。兵多得象螞蟻遷居,馬多得象樹恭弘=叶 恭弘上的紅蜘蛛;密密麻麻,一層又一層。他們剛一下山,可把當地的人嚇壞了,藏沒處藏,躲沒處躲,有的整村整村地往深山裡逃。那時逃到貢山那裡去的大多數是藏族,沒逃去的大多是納西族和傈僳族。
諸葛亮和大鬼主在斕滄江邊上打了一次大仗。大鬼主的兵躲在荊棘棵子灌木叢里向外放毒弩箭,諸葛亮的兵拉了個大籠罩圈,往荊棘棵子灌木叢里縱火箭,箭頭上點上火,把亂樹棵子全引着了。大鬼主的兵往外一跑,諸葛亮的戎馬奮勇衝殺,這一下,大鬼主可吃了敗仗,他的兵死的死傷的傷。最後大鬼主跪在村寨外面的路口上投降了。
老國民聽說諸葛亮打敗了大鬼主可喜悅了,敲着木鼓,吹着木恭弘=叶 恭弘,跳着舞,唱着調子,從森林里湧出來迎接。各村各寨的頭人帶了幾個獵人去見諸葛亮。他們沒帶長刀,也沒帶毒弩箭,只帶去了一些賡香、熊膽,另外還帶去幾張獸皮,也有老輩人說,還帶去了一些野蜂蜜和黃蠟。
諸葛亮親自到寨門口來迎接。頭人們來的時刻,另有點心驚肉跳,驚慌不安,可一見到諸葛亮那種和善可親的樣子,就不再畏懼了。諸葛亮擺上酒給人人喝,擺上煮羊腿給人人吃,還給人人蒸了大顫大甄熱氣騰騰的大米飯,人人伙兒吃得可香啦。這裏的人民是很難吃到大米飯的,一沒有種籽,二沒有種水稻的田地,也不耕作,要想吃大米飯只有拿獸皮到麗江,或者到劍川去換;山高路險,野獸又多,沒有幾家人去換的;以是大多數人一輩子也很難吃到一點大米飯。
諸葛亮領會到這個情形,就和頭人商議,決議派人回四川調兵往這兒運稻穀,同時又派出許多漢兵教人人開拓水稻田。開拓水稻田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先要縱火燒掉山上亂木、亂草棵子;趕跑野獸,然後再着手搬掉石頭。石頭太多,大塊的搬不動,小塊的搬不完。從那時起,這兒就撒播下來這麼兩句諺語:獵取香樟就別怕跑斷了腿,開拓水田就別怕砸斷了腿。
你可能也喜歡:
清點:傈僳族節日大全與習俗
解惑:傈僳族女性衣飾的難點與創新
獨具民族特色的傈僳族傳統民居
傈僳族澡堂會的由來與文化特色
塔塔爾族的民間音樂特徵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