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信仰,京族的宗教信仰你知多少?
每個民族都有屬於他們自己的節日和民俗,在京族,最具代表性的民俗風情就是每年一度的哈節了。在節日中,京族人民通宵達旦,歌舞不息。京族的哈節是京族文化的集中體現,是我國民族文化的主要組成部門,讓我們一起來領會一下吧。
歷史起源
哈節是為了紀念海神公的降生。京族人以海洋漁業生產為主,信仰海神。每年都要到海邊把海神迎回哈亭敬奉,祈求人畜興旺,五穀豐登。
“哈”是京語譯音,含有“歌”、“請神聽歌”的意思。關於哈節有不少民間傳說。現在在廣西京族三島廣為撒播的傳說是:傳說四、五百年前,北部灣岸邊的白龍嶺下,有一條偉大的蜈蚣精,在此吃人翻船,興風作浪。
一日有位仙人化作托缽人,搭船過海,船駛到蜈蚣精洞口,當船主要把托缽人推下海時,仙人把事先煨得滾燙的大南瓜塞進蜈蚣精口裡,蜈蚣精吞下大南瓜,燙得直打滾,屍斷三截,同流合污成為萬尾、巫頭、山心“京族三島”,頭部漂流至越南成為氵萬柱島,周圍住民才得以安身立命。於是京族人把大仙尊奉為“鎮海大王”,立廟祀之,每年都到海邊迎接“鎮海大王”來享祭,這就成了一年一度的哈節。
主要流動
哈節前,京族人家家戶戶掃除門亭,里裡外外部署一新,哈節那天,全村男女老小穿着節日艷服,群集在哈亭內外,舉行迎神、祭祖和“唱哈”等流動,異常熱鬧。
各村的哈亭是節日流動的中央。哈亭選用上等木料,有怪異的民族形式,其修建形式古樸、雅觀、繁簡各異。屋頂的屋脊正中塑有雙龍戲珠的吉慶形象裝飾,哈亭內分左、右偏殿和正殿。正殿設有京家人信仰的諸神神座,殿內的柱子上都雕寫着具有民族習俗特色的楹聯或詩詞。
較大型的哈亭內,祭祀園地兩側設有門路形的來賓坐席,這是專供村裡輩份最高、為修建此哈亭和籌備哈節捐資捐物者所設立的。座次的順序,也是以孝順功勛的巨細從高到低論定。
京族傳統體育都有哪些?
京族哈節省動由祭祖、鄉飲、社交、娛樂等內容組成。節日流動歷時三至五天,通宵達旦,歌舞不息。周圍各族群眾亦來配合歡慶。整個節日流動歷程,大要分為以下四個部門。
1.迎神
在“唱哈”前一天,集隊舉旗擎傘抬着神座到海邊,遙遙迎神,把神迎進哈亭。把所養的“象”(實在就是豬)趕到哈亭繞行三周。然後留到午夜殺掉,由主持“哈節”流動的頭人組織加入“哈節”鄉飲,聽哈的人(即有資格入席的人按先後順序挂號在本子上,每年輪到排在最前的一定人數,為“哈頭”籌備祭品。)各養一頭大豬,養時要把豬洗得白白皙凈,不得弄髒,也不能詛咒,稱為“養象”。到了節日,看哪個養的豬最大就選他的,這頭豬用以祭神之後,只分八斤豬肉分給眾人吃,其餘的由“養象”戶自行支配。
2.祭神
祭神的詳細時間為節日的當天下晝三點鐘左右。祭祀儀式最先後,首先由主祭者率領人們迎接來自海上、天宮列位神靈、祖先進着迷位,讀祭文,緊接着是向諸神敬酒和獻禮。在祭祀之後舉行娛神的歷程中,演出內容不只穿插了人們喜聞樂見、反映生涯情趣的古詩詞演唱、歷史故事說唱等,還要唱“進香歌”、跳“進香舞”、“進酒舞”、“天燈舞”等。
3.入席聽哈
祭神畢,入席飲宴與聽哈,稱為“坐蒙”(又稱“哈宴”),每席六至八人。酒肴除少數由“哈頭”供應外,大部門由各家自備,每餐由入席人輪流出菜,且邊吃邊聽“哈妹”唱歌。婦女只是捧菜上桌,不能入席坐。婦女、兒童均在“哈亭”外邊聽歌。“唱哈”是“哈節”的主要流動項目,“唱哈”的主要角色有三人,即一個男子叫做“哈哥”,又稱“琴公”,兩個女子叫做“哈妹”,又稱“桃姑”。
主唱的“哈妹”站在“哈亭”的殿堂中央,手裡拿着兩塊小竹片,一邊唱一邊搖晃着敲,伴唱的“哈妹”坐在旁邊地上,兩手敲打竹制的梆子和之。“哈妹”每唱完一句,“哈哥”就依曲調撥奏三弦琴一節。云云一唱一合一伴奏,直到主唱的“哈妹”睏倦了,轉由另一個“哈妹”出來主唱,“唱哈”要延續舉行三天。歌的內容有民間傳說、哲理美談、戀愛故事等。
4.送神
“唱哈”完畢就送走了神靈。送神時必須念《送神調》,還要“舞花棍”。送神后整個“哈節”的儀禮便竣事了。
哈節時代人們還舉行其他流動,不善唱歌的男子們也不甘於讓女人們專美於前。於是,鬥牛、交手、角力競賽等也隨之睜開,成為哈節上極富特色的主要節目。
你可能也喜歡:
極具特色的塔塔爾族的飲食文化
清點:關於高山族名人都有哪些?
獨具民族特色的傈僳族盍什節
特色顯著的傈僳族狩獵文化
京族民歌的音樂特徵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