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方的聲音,基諾族民歌文化
厚實多彩、各具特色的少數民族舞蹈是中華文化的一部門。基諾族是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在基諾族文化中,有一種舞蹈——大鼓舞,是基諾族人民在節慶時跳的舞蹈,頗具民族特色。那麼大鼓舞是一種怎樣的舞蹈呢?隨小編來領會下吧。
大鼓舞,基諾語稱“司土鍋”,“司土”為“大鼓”,“鍋”為“跳”,撒播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諾山基諾族鄉的基諾族村寨。基諾族跳大鼓舞是為了謝謝傳說中用大鼓拯救了基諾人的創世女神阿嫫腰白。跳大鼓舞以過“特懋克節”時最為盛大,時間是在立春后三天。
基諾族大鼓舞蘊涵厚實的歷史文化內在,有一定的藝術性和鑒賞性,現在,只有3名年過七旬的老人尚能掌握大鼓舞儀式的全歷程及所有舞蹈動作,已處於極端瀕危的田地,急需加以珍愛。
獨具特色的基諾族涼拌茶文化
基諾族的大鼓長約1米左右,直徑在四、五十厘米之間,兩面蒙有牛皮,平時制止敲擊,只有在過特懋克節和祭祀稱為“鐵羅嫫嫫”的神靈時,方能敲擊大鼓和跳大鼓舞。
跳大鼓舞有一套完整的儀式:舞前,寨老們要先殺一頭乳豬、一隻雞,供於鼓前,由七位長老叩頭拜祭,其中一人念誦祭詞,祈禱大鼓給人們帶來祥瑞平安。祭畢,由一人雙手執鼓槌邊擊邊舞,尚有若干擊、擊鑔、伴舞伴歌者,跳大鼓舞時的唱詞稱“烏悠殼”,歌詞多為基諾人的歷史、道德和習慣等內容,舞蹈動作有“拜神靈”、“歡欣跳”、“過年調”等。大鼓是基諾族的禮器、重器和神物,只能掛在卓巴(寨老)家的神柱上,製造大鼓要遵照很嚴酷的程序。
大鼓舞的動作主要是曲腿、举手、轉身。舞蹈者先是雙腳站自然步,雙手握鼓錘自然下垂,然後是左腳前伸腳隨着地,左膝彎曲,雙腿哆嗦,左手握錘舉至頭頂,右手握錘垂於右胯,再將左手放下,右手舉起,作過轉身動作后變換左右腳的姿勢。
解放以後,基諾族跳大鼓舞的場所從卓巴家搬到寨場。大鼓舞經文藝事情者加工以後走上了舞台,成為具有基諾族民族特色的演出性舞蹈大鼓舞有專門的舞曲,經文化部門考察紀錄的曲調有《特模阿咪》(即過年調)、《烏攸殼》(意為拜靈)、《厄扯鍋》。《特模阿咪》是最古老的大鼓舞歌調,由徵、宮、羽、商、角五音階組成,速率緩慢,歌者在大鼓前手持 或鑔邊歌邊舞,显示過年的喜慶氣氛。
你可能也喜歡:
布爾克特畢:哈薩克族鷹舞
赫赫著名的畲族綠曲酒
歷史悠久、影響深遠的畲族文化
頗具民俗的哈尼族怪異飲食文化
盤點基諾族節日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