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民族文化 正文

阿昌族的民俗民俗知若干?

古老的習俗文化:阿昌族搶親

  “天下這麼大,我想去看看”,這句話不能當空話講,若是想要去看看的話,那麼你就要先學習你想要去的地方的民俗民俗,領會他們對我們出行是有很大輔助的,下面小編就幫你清點下阿昌族文化的民俗民俗。

民俗民俗

  阿昌族熱情好客,尊老愛幼,有許多優良的傳統禮儀。有客來家小憩,主人要好酒好茶招待,用飯謙遜上座,如客人年輕,輩分小可謝絕坐邊座或下方坐;遇敬酒倒茶,忌不謙遜就接受。

  阿昌族待客有勸飯習俗,無論會喝酒、品茗否,隱諱客人不接受;遇勸飯時,無論已飽否都應伸雙手捧碗相接;雙手接遞或起身行禮,視為尊重。通常勸飯是象徵性的,通過勸飯講情說意,甚至唱勸飯山歌抒情,示意迎接客人才是真正的緣由。

  阿昌族的習慣習慣

  阿昌族是中國雲南省特有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漫衍在德宏州的隴川縣戶撒和梁河縣九保、囊宋三個阿昌族鄉。潞西縣江東鄉高埂田和盈江、瑞麗有少量漫衍。此外,大理白族自治州雲龍縣的漕澗、舊州等地,保山區域騰衝縣和龍陵縣也有部門居祝阿昌族的衣飾精練、質樸、雅觀。男子多穿藍色、白色或玄色的對襟上衣、下穿玄色褲子,褲腳短而寬。小伙子喜纏白色包頭,婚後則替換玄色包頭。有些中暮年人還喜歡戴氈帽。

  青壯年打包頭時總要留出約40厘米長的穗頭垂於腦後。男子外出趕集或加入節日聚會時,喜歡斜背一個“筒帕”(挎包)和一把阿昌刀,更顯得英俊而瀟洒。婦女的衣飾有歲數和婚否之別。未婚少女平時多着各色大襟或對襟上衣、玄色長褲,外系圍腰,頭戴玄色包頭。梁河區域的少女也喜歡穿筒裙。已婚婦女一樣平常穿藍玄色對襟上衣和筒裙,小腿裹綁腿,喜用黑布纏出類似尖頂帽狀的高包頭,包頭頂端還垂掛四五個五彩小繡球,頗具特色。每逢外出趕集、做客或喜慶節日,婦女們都要全心折裝一番。她們取出珍藏的種種首飾,戴上大耳飾、花手鐲,掛上銀項圈,在胸前的紐扣上和腰間系掛上一條條長長的銀鏈……,此時的阿昌族婦女,全身銀光閃閃,風貌萬千。當你走進阿昌族山寨,你還會發現阿昌族青年男女都喜歡在包頭上插飾一朵朵鮮花。這朵朵鮮花,不僅雅觀,而且他們還視之為品性正直、心靈貞潔的標誌。

阿昌族的主要節日有幾個

  婚俗
  阿昌族一樣平常是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婚前戀愛自由,盛行“串女人”,但婚姻締結由怙恃經辦。已往一樣平常是同姓不婚,但耐久以來與漢、傣等族通婚的卻較普遍。盛行夫兄弟婚的轉房制度。未亡人可以再醮,但不能帶走夫家財富,其子女亦歸夫家供養。

  阿昌族男女青年娶親的婚宴上,首先要請新娘的娘舅坐在上首,並擺上一盤用豬腦拌制的涼菜,酒宴後娘舅要送新娘一條約4.5千克的帶豬尾巴的後腿,稱為外家肉,示意新娘要永遠不忘外家的養育之恩。

  食俗
  阿昌族日食三餐,喜食酸性食物。已往青年男女有嚼煙、檳榔的習慣,牙齒往往被染成玄色,故又有“齒黑為美”的舊俗。

  阿昌族以米飯為主食,也常用大米磨粉製成餌絲、米線作為主食。餌絲食用利便,食用時只需在滾水中稍烫一下,撈出配上佐料即可食用。若是蓋上燜肉,(火+巴)肉、雞絲等配料,可做成各式差其餘餌絲;米線除同餌絲一樣熱食外,還可涼拌,或在米線里加一勺熱稀豆粉(豌豆面與水合煮),再加油辣椒、蒜姜泥、味精等調料,做成稀豆粉汁米線,辛辣滑嫩,是阿昌族入夏之後經常食用的小吃。阿昌族喜吃芋頭,傳說古代慶豐收時,殺狗和吃芋頭必不能少。

  阿昌族婦女多數會做豆腐、豆粉,常用豌豆做成涼粉供食。肉食主要泉源於飼養的豬和黃牛。豬肉喜歡用來作火燒生豬肉米線,即將豬宰殺後用麥稈或稻草將豬皮燒黃,刮洗清潔,然後切碎拌上醋、大蒜、辣椒等佐料與米線一起食用。稻田養魚是一樣平常吃魚的主要泉源,食用時多將鮮魚用油煎或油炸,再加水和酸辣椒煮熟或蒸熟即可上桌。以酸辣谷花魚(栽秧時將魚苗放入田內,谷熟后取魚,稱谷花魚)最具特色。腌制的鹹菜、鹵腐、豆豉常年必備,每餐不少。酒是白族人常年不停的飲料,婦女常飲用糯米製作的甜酒,有濃郁的酒香和甜味;成年人和暮年人多飲白酒。現在大多數阿昌族都已會用蒸餾法製作燒酒,藏之於瓮,供是節和待客時飲用。

  你可能也喜歡:
  清點:基諾族的習慣習慣文化
  古色古香的基諾族婚俗文化
  清點基諾族節日大全
  獨具特色的基諾族涼拌茶文化

獨特有趣的阿昌族婚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