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特有趣的阿昌族婚俗文化
節日是天下人民為順應生產和生涯的需要而配合締造的一種民俗文化,是天下民俗文化的主要組成部門。每個節日都有它存在於這個世間的怪異意義,下面就由小編帶你去看看阿昌族文化中有幾個主要的節日是他們最重視的。
阿昌族主要棲身在中國南方雲南省一帶。阿昌族主要從事農業,以蒔植水稻著名。
阿昌族已往普遍信仰小乘釋教。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節)、出窪(開門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尚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節日。如:火炬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其中以火炬節和窩羅節的規模較大,流動內容較多。
窩羅節
每年陰曆的二月初四是阿昌族傳統的主要節日——窩羅節。在阿昌語中,“窩羅”是“在屋旁歡欣”的意思。相傳,這一節日是為紀念傳說中的創世始祖而舉行的。
節日的前夕,各村各寨都要用竹木搭起一座4米見方的窩羅台坊,中央立兩塊牌樓,上繪日、月、星圖案,下繪阿昌族男女彩像,象徵兩位始祖。牌樓頂端聳立一把偉大的木刻滿弦弓箭,示意先祖射落假太陽的那把神箭。
盛大的祭祖儀式由德高望重的“活袍”主持。他會高唱起本民族的神話史詩,祝讚這兩位始祖的勞苦功高。接着,人們隨着“活袍”,圍繞着窩羅神台唱起古樸原始的窩羅調,跳起以“太陽”“月亮”等自然景觀為舞蹈造型的窩羅舞,載歌載舞,通宵達旦。除了歌舞,節日時代還舉行武術、對歌、鞦韆、春燈等厚實多彩的文化娛樂流動。整個節日洋溢着一派虔敬、歡欣、祥和的氣氛。
阿昌族民居特點,你了解嗎?
每年陰曆正月初四舉行,以紀念傳說中阿昌族的始祖遮帕麻、遮麻為民除害、造福後人的功勛,屆時人們要祭獻最好的菜肴,然後殺狗吃狗肉和芋頭,若是在祭祀的當天能捕到蟒蛇,則以為更祥瑞。
火炬節
每年陰曆六月二十四日舉行,為祈求五穀豐收,驅蟲避災,要殺豬、宰牛祭祀,屆時要熟制火燒生豬肉拌米線給人人分食。人們天黑后焚燒把在村寨周圍遊動。
潑水節
和當地的傣族一樣,阿昌族也過潑水節,潑水節時代是年輕人擇偶的好時機,屆時經常由姑外家備好八大碗菜肴招待來串親的小伙子。加入聚餐的人數相符,人人才氣落座入席。小伙子要在別人不察覺的情形下把姑外家的雞頭偷走,如雞頭被女人查出來,要罰偷雞頭者一碗酒,否則就要罰女人喝酒。若是偷者被人就地捉住,不僅要受罰,還要被女人取笑。酒後小伙子要憑證菜價,將錢在不讓女人察覺的情形下交給女人。
會街節
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聚會,多在每年陰曆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釋教,會街原屬宗教聚會。傳說“個打馬”(阿昌語,意思是菩薩)在上天取經的路途上,戰勝了重重難題,終於把經書取到,並決議九月十五日返回人世。阿昌族人民為了迎接“個打馬”的歸來,便紮起青龍、白象,由男女青年收齋米,煮出齋飯供齋。以後,逐漸演釀成民族節日。
屆時,男子穿藍、黑或白色對襟上衣,黑褲,斜背一個“筒帕”,打包頭,腦後留一尺多長的包頭布,已婚女子穿袖長而窄的對襟衣和遮往膝蓋的裙子,裹綁腿,纏黑布或藍布包頭。女人們多是將一根發辨盤於頭頂,用二指寬的布圍在辨子里,胸前並排四個銀紐扣,扣上掛四根長長的銀鏈,戴銀滄花和項圈,耳飾等首飾。會街時代,主要是耍自象,舞青龍。白象和青龍是村寨里的藝人用竹木全心編扎的,一樣平常是竹木做架,紙糊身,布做象鼻。耍白象時,一人藏在自象的肚裏,雙手拉動連着象鼻帶有滑輪的繩子,象鼻子就上下左右的甩動起來。青龍,由艷服服裝的小伙子揮舞,演出種種動作。
會街最先,人們給白象、青龍繫上紅綢,各村寨的男女老小蜂擁着耍白象,舞青龍的行列,敲鑼打鼓繞寨一周,然厥後到廣場,將白象、青龍圍在中央。馬上,象腳鼓聲,鍩鑼聲,鑔聲齊鳴,人民跳起歡快豪邁的象腳鼓舞。跳時,敲鑔者始終和擊象腳鼓者斜對着,雙腳前後左右跳躍挪動,腿時蹬時收,身體象海浪一樣升沉。跳着跳着各往前跨一大步,接着退回往下一蹲,一跨一退一蹲延續三次。情緒到達熱潮,鑔聲延續的“鑔鑔鑔”地打着,拿着樹枝起舞的男女也發出一片歡呼聲。圍觀的群眾熱烈拍手迎接。此時,白象的鼻子甩得更勤,舞青龍的小伙子也加倍起勁。
你可能也喜歡:
氣概素樸雅觀的阿昌族衣飾文化
解讀:塔吉克族是什麼人種
你所不知的塔吉克族禮儀文化
塔吉克族圖騰的象徵意義
你所不知道的羌族禮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