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土族傳統節日都有哪些?
羌族舞蹈在民俗習俗和群眾生涯中有主要的意義,每逢年過節、婚喪嫁娶、蒔植、收割、放牧、狩獵、蓋房、治病等流動,羌族人民都要舞蹈。從羌族舞蹈中,我們可以看出羌族文化在耐久生長曆程中與漢族、藏族的淵源關係。那麼你知道羌族舞蹈都有哪些形式嗎?它們的特點是什麼?
形式:
羌族民間舞蹈大致可分為自娛性、祭祀性、禮俗性三種類型;但從流動的目的性看,許多形式都帶有祭祀神靈,祈福攘災的寄義。主要形式有:“薩朗”“席步蹴”“羊皮鼓舞”“跳盔甲”“忍木那。聳瓦”等。舞蹈多是圍着火塘和相互牽手舉行的,形式上又近似藏族的“鍋莊”,以是人們就把歡快的“薩朗”作“喜事鍋莊”;把在喪事流動中舉行的“席步蹴”等形式,稱作“憂事鍋莊”。
屬於土族人豐收的節日:土族納頓節
特點:
羌族民間舞蹈多和民俗流動相連繫,一樣平常無樂器伴奏,舞者邊歌邊舞,或以呼喚聲、踏地聲協調演出。動作沒有嚴酷地規範,轉變對照自由,形式古拙,氣概質樸,生涯氣息濃郁。羌族民間舞蹈基本上是整體演出的形式,加入者人數不限,圍着火塘或在院內圍成圓圈舉行。
羌族長年生涯在特定的高原環境,人們為順應山地環境所舉行的勞動方式和行動往來的體態,逐漸升華為羌族民間舞蹈的氣概特點在差異節日或禮俗流動中,有響應的舞蹈和歌曲,歌曲的名稱即該段舞蹈的名稱。舞蹈組合雖因曲而異,但基本動作多相同,一曲一舞,不停頻頻,舞畢又換新曲,直至縱情。所用歌曲,旋律優美,節奏明快,歌詞簡明通俗,易於演唱和影象。每段舞蹈的起步和竣事步,有嚴謹的規範要求;中央部門,舞者可自由轉變,使所有加入者都能恣意施展。
羌族舞蹈中手臂動作較少,腿部的動作較多,小腿天真、迅速,並形成:“胴體的軸向後轉動韻律和上身傾斜轉動的擰傾韻律”。這種舞蹈動律是隨舞者移動重心,胯向兩側斜前方頂出中形成的,重心在出胯一側的腿上,膝部微屈、相*、腰胯以上至肩部(胴體)作軸向的環動,上身微擰傾,從而形成“S”型的優美體態。這種別緻的動態和韻律,即前述羌族特有的“一順邊”之美。它貫串於所有的舞蹈形式之中,尤以“薩朗”显示得最為突出。
你可能也喜歡:
獨具魅力的塔吉克族手鼓
頗具民族特色的基諾族大鼓舞文化
“幸福的象徵”京族花棍舞文化
獨具代表性的舞蹈:傈僳族刮克舞
你所不知道的土族婚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