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土族婚俗文化
納頓節是土族人民最主要的文化娛樂盛會,土族人民會在這時代訪親探友,相互交流生產、生涯履歷,學習和流傳新頭腦、新知識。對於情竇初開的青年男女而言,納頓則成為他們尋覓知音的天賜良緣。納頓節是土族文化特有的一部門,一起來領會下吧。
納頓節是青海省民和縣三川區域土族獨佔的民俗流動。納頓節是土族人民喜慶豐收的社交遊樂節日,也稱“庄稼人會”“慶豐收會”等。“納頓”是土語音譯,和蒙古族的那達慕寄義一樣,意為“玩耍”、“娛樂”。
每年陰曆七月,正是民和三川區域瓜果飄香、新糧入倉、新油入缸的豐收季節。當地的官亭、中川等七個州里的70多個墟落都過納頓節。生涯在這裏的土族群眾為了慶祝五穀豐登,便在莊稼最先成熟的下川從宋家村最先,一個村一個村地跳起“納頓”。各地舉行納頓的順序按莊稼收割季節的先後排列,由下川向中川和上川轉移。一樣平常來說,納頓在陰曆七月十二最先跳起,因此民間也稱為“七月會”,流動一直連續到陰曆九月十五竣事,歷時近兩個月,排場盛大,被人們稱為“天下上最長的狂歡節”。
一、起源
關於納頓節的歷史淵源,現在還沒有發現文字紀錄。對照認同的一種說法是,元末明初,土族人民逐漸脫節了遊牧生涯,最先步入農耕生產時期,為了處置農耕生產中的矛盾,協調人際關係,便形成了一種整體廟會流動,即“納頓”。專家以為,從納頓節中儺舞儺戲的內容、形式、衣飾等考證,納頓節應當起源於元代中期,完善於明代早期。
對於納頓節真正的起源,還需要學者專家進一步地考證研究。
二、主要流動
納頓節分三個階段舉行。首先是籌備,從清明節最先,三川各村即在本村的神廟祭祀二郎神和地方神,並推選出昔時七月舉行納頓會的“大牌頭”和“小牌頭”,他們在節前認真籌集經費,維持本村社會秩序,協調生產治理(如田間用水順序)等,節日時代則詳細認真流動的組織和實行。其次是小會,節前,村民在會場搭建大型帳篷,以供安放神像和舉行祭祀。節前一日巨細牌頭敲鑼打鼓,舉行祭典等一系列流動。然後即是納頓節的正會。
土族和土家族有什麼區別,你知道嗎?
一年一度的納頓節是以各個村社為主體的群體流動。可由一村單獨舉行,亦有兩村團結舉行。最為常見的是兩村團結,一村充當“主人”,而另一村為客,兩村男性排發展列,扛着各色彩旗,敲鑼打鼓,高呼“大好!”隊伍一到麥場,拉開了納頓的序幕。
納頓節的正會由跳會手、跳面具舞(儺戲)、跳“法拉”(巫)三部門組成。
1、跳會手
“納頓”最先時,首先是本村的“會手”迎接外村的“會手”。“會手”是整體舞蹈隊伍,人數二三十、四五十甚至百人不等。本村“會手”按老、中、青歲數順序排隊,由老人們身着長服,擎彩旗,拿柳條(普灑甘露之意)領隊,鼓手、鑼手、旗頭相隨厥後,鼓鑼聲聲的節奏,催人起舞,粗獷的舞姿隨同着嘹亮的歌聲,“大好!大好!”的歡呼聲,此起彼伏,高昂歡快。他們喜躍忭舞地走出百米外,迎接前來祝賀的外村“會手”。兩廂“會手”重逢,陣容陡增,人人容光煥發,個個容光煥發,旋轉起舞三匝后,向客隊“會手”焚香,遞煙敬酒,互致賀意,共祝平安。
酒助人興,匯合到一起的隊伍,陣容赫赫,載歌載舞,揮舞柳條扇子,鼓鑼喧天,歡聲雷動,彩旗滾舞,繽紛壯麗,出現出一派歌舞昇平的情景。
2、儺戲演出
“會手”歌舞竣事後,接着有《莊稼其》《三將》《五將》《殺猛將》等古樸的民間儺戲演出。
《莊稼其》意即種莊稼的人,通過老農向他的兒子教授農耕身手等劇情,以詼諧詼諧的形式展現了土族農耕生涯。稚氣未脫的兒子與他老子的爭執,反架格子倒掛犁的滑稽動作,逗得人們哈哈大笑。軍儺戲的演出有好幾齣,好比《三戰呂布》,以布陣、對打等動作演繹三國故事,再現三英戰呂布的排場,突出了關羽的忠烈和威武之氣。《殺猛將》一出儺戲古樸粗狂,其中虎與牛的相抵摔跤、人與虎的格鬥,及戴牛頭面具的殺猛將最後進場降伏猛虎等情節主要猛烈,扣人心弦,透出土族先民遠古時期的生涯情景。
日漸西斜,流動已近尾聲。有人將聚積如山的蒸餅分塊贈予給每個到會的人。老人們焚燒紙錢供於地方神前,馨香禱祝:風調雨順,民殷財阜。然後,把地方神抬送到下一村廟會的納頓。納頓流動就像是一次漫卷過全縣的“運動”,是一波一波歡欣的浪潮。從糧食成熟最早的下川最先,逐村向西,過中川到上川竣事。各村都市將節目提前準備好,當村當日演出歡慶完畢。
你可能也喜歡:
原始古樸的鄂溫克族的瑟賓節
原始古老的塔吉克族的習慣習慣
獨具魅力的鄂溫克族衣飾文化
鄂溫克族重大節日有哪些
仫佬族禁忌,仫佬族節日禁忌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