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掛紅習俗,你了解嗎?
羌族聚居區域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東部邊緣,其傳統體育文化的形成生長與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及人文地理環境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羌族傳統體育是羌族文化的一部門,也是中華傳統體育文化主要的組成部門。現在我們就來詳細領會下羌族的代表性體育項目。
摔跤
摔跤,是羌族民間的一項傳統體育項目。主要在羌族青少年中央盛行。羌族摔跤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雙方相互交織抱抓對方腰帶,較量時不能用腳踢和腳絆,以延續三次將對方摔倒為勝;另一種為“抱花肩”式摔,即雙方相互抱住肩膀,以用腳將對方絆倒者為勝。
推桿
推桿,是羌族特有的一項傳統流動,主要盛行在四川阿壩羌族民間,是羌族種種節日以及喜慶日子里舉行的主要娛樂流動之一。
在羌族民間,關於推桿流動的泉源,尚有着這樣的傳說。良久以前,羌人南移至岷江上游,同當地的“戈基人”舉行了一場決議生計的戰爭。羌人在異常危急的時刻,挑選一批精壯的戰士,組生長矛軍,在天神幾波爾勒的輔助下打敗了戈基人。但慶功會上推選英雄時,誰也不願說出自己的收穫。於是戰士們將取下尖的長矛來做推力較量,勝者敬酒一碗,勝三次敬五碗。輪流競賽的效果,選出了氣力最大的勇士為英雄。厥後,這一形式就作為一種推桿流動在羌寨撒播下來。
現在盛行在羌族民間的推桿,已經成為一項有規則的體育競技流動。推桿選用一根長3——4米,粗約20厘米的通俗木杆。兩人相對,防守方半蹲在地上,緊握一端,將木杆夾於兩腿間,進攻方握着另一端用力前推。攻守雙方面面相向,木杆保持水平線,不能上下擺動或突然猛推。裁判下令,進攻方最先前推,時間以拍5下巴掌(約5秒鐘)為限,進攻方將防守方推出50厘米開外的界線為勝一局,否則為負。進攻一方可增至2至3人,時間距離響應增添。二人進攻,則拍10次手掌,推出100厘米距離為勝。三人進攻的時間則響應增添,競賽多用三局兩勝決議輸贏。
惟妙惟肖的怒族舞蹈文化
扭棍子
扭棍子,是一項較力型競技流動,多盛行在羌族民間的青少年中。羌族的扭棍子為兩人對陣。競賽前,先選取一根約1米長的木棍,兩人各握一端。競賽一最先,兩人則各自朝相反的偏向扭動,以能將木棍扭轉一周者為勝。比勝歷程中,木棍不得接觸身體,否則算犯規。
蛾捉(抱蛋)
蛾捉,為羌族語,意即抱蛋,是羌族民間傳統體育遊戲,多在羌族青少年之間開展。蛾捉流動,着重磨鍊人的眼力和腿力,培育天真性和反映能力,是一項娛樂性很強的競技項目。
蛾捉競賽的園地不限,平壩場院即可。競賽之前,先在場中畫一個圓圈,直徑約l.5米左右,內放3——5塊巨細相當的石塊或沙包作“蛋”。競賽分兩方,一方有一人(自告奮勇或指定)充當“保蛋人”,其職能是雙手着地,呈半俯卧狀,以胸腹護“蛋”;而另一方由一些少年或成年人組成“抱蛋人”。
競賽最先後,抱蛋人就要尋找時機,巧設圈套,出其不意地襲擊“保蛋人”。而保蛋人則以旋轉形式(雙手着地),用一隻腳蹬、掃抱蛋人,抱蛋人不能進圈抱蛋。保蛋人不能用手拉人,只要保蛋人的腿部與抱蛋人相接觸,抱蛋人即輸,並被責罰為保蛋人。若保蛋人的蛋全被搶走,則保蛋人輸,必會受到“篩糠”等一些有趣的處罰。
跳盔甲
“跳盔甲”,又名鎧甲舞,是盛行在羌族民間的一項古老的傳統祭祀習慣舞。羌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每當節日或婚喪時,經常以歌舞相和,增添氣氛。而舞蹈則多以腳部動作為主。跳盔甲就是其中之一。
作為一種古老的傳統祭祀習慣舞,跳盔甲多在葬禮時舉行,以表達對死者的悼念和眷念。“跳盔甲”加入者人數不定,舞者身穿生牛皮製作的鎧甲,頭戴野雞翎和麥桿的頭盔,手執武器。舞蹈時先跳圈,然後兩排對陣。屆時,長弩飛翔,肩上銅鈴叮看成響,吼聲震天,具有強烈的戰使氣氛。這一舞蹈显示了古代羌族人民勇猛戰鬥,不畏強敵的威武氣概。
你可能也喜歡:
剖析:羌族修建特色以及文化內在
獨具民族特色的羌族祭山會
你所不知道的羌族禮儀文化
阿昌族民居特點,你領會嗎?
優美動聽的怒族情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