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民族文化 正文

你所不知的內蒙古的過年習俗

怒族人的姓氏有哪些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整年最主要的一個節日。大部門地方都要吃年糕和年夜飯。春節一到在外漂流的遊子就會回抵家鄉和家人團圓,在外心情勞作了一年終於可以高喜悅興的回家與家人團圓。想知道內蒙古的春節是怎樣的嗎?那麼就跟小編一起走進內蒙古文化吧。

你所不知的內蒙古的過年習俗

  小年是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日;又稱為“年火”,帶有迷信色彩的傳說是,要在這一天送“火神爺”上天,由於火神是給以人們幸福與財富的,以是蒙古族群眾對火是很尊重的。平時用火小心穩重,不讓小孩玩火,隨意跨越火堆,出門遠行先要祭火,出外歸家要檢核新柴放到爐灶里,以示意對火的虔敬。

  待到小年這天,全家恭尊重放地向“灶神”供獻羊胸叉骨和哈達、香燭、奶食物等、而且全家人同吃羊胸叉肉,飲酒娛樂,夜以繼日,將“祭灶”飯吃七天。

  蒙古族的除夕夜,大年(春節)是最盛大的節目。家家屋裡的燈必須點到天明。此夜,全家不分老幼恣意娛樂,一夜不睡,直到天明。除清掃環境外,還要合家團圓,燃放鞭炮,喝好酒,吃好飯,並把牛羊肉、糖塊、麵餅、奶食物供奉在神龕前,向灶神焚香叩拜熱鬧特殊。

  大年,也就是春節。蒙古族取奶食雪白無垢之意,稱春節為“白節”。除夕,晚輩要向尊長敬“辭歲酒”,圍着火塘吃餃子。飯罷,還要下棋,玩“嘎拉卡”(羊骨頭),在馬頭琴的伴奏下,通宵達旦地唱歌、玩耍。越日破曉,男女老幼便穿上嶄新的民族服裝,由尊長帶着全家人祭天,並在聚積的“敖包”前向西南偏向叩拜。

具有地域特色的內蒙古建築

  接着,最先賀年。由晚輩向尊長叩頭敬酒、獻哈達,祝願老人康健長壽,一生平安。月朔到初四,他們一樣平常不遠行。初五以後,他們才騎着駿馬,興緻勃勃地帶着禮物到親友家賀年,共進全羊酒宴。每逢節日時代,草原上四處都充滿了歡歌笑語,各族群眾陶醉在節日的幸福之中。

  正月月朔,祭敖包、祭天地之後,熱鬧的賀年流動最先了,以前多數人是需要騎着駿馬相互賀年的,小輩的要行叩頭禮;人人先到尊長的家裡(蒙古包)里賀年,然後再約請親戚同夥到自己家裡。一直忙在世,叩節、賀年一樣平常要連續到正月十五才竣事。

  在此時代,酒肉、歌舞是穩固的主題。現在,蒙古族多數儀式簡化了,但春節時代一定會艷服,穿上蒙古長袍,祭天儀式仍然異常盛大,最主要是供奉酒、肉、奶製品,膜拜之後,再是家庭內部給父老尊者賀年,最後才是向家庭外部的同夥賀年。

  初二最先,在內蒙古春節習俗中,暮年人相互賀年,或群集在一起飲酒娛樂,青年人則自動組織起來舉行文體流動,或者唱歌舞蹈;或者賽馬射擊、摔跤競賽;或者下棋玩牌。歌舞尤為人們所喜歡。他們的舞蹈有反映飛禽走獸的生涯懷貌的,有显示獵人捕捉野獸情景的,也有描繪婦女採集勞動排場的,動作古樸單純,具有深摯的狩獵生涯氣息。

  娛樂流動一直延續到初四。初五,人們以為是“鬼日”,隱諱出門,也不許娛樂和喧華。這一天,人們都各自在家裡休息。初六最先,獵民可以上山狩獵,恢復正常的生產流動。在內蒙古春節習俗中,正月十六早上,有相互給對方臉上抹黑的習俗。

  猜你可能也喜歡:
  你所不知道的土族語言文化
  怒族在哪個省,怒族的漫衍
  解惑:土族圖騰預示着什麼?
  怒族另具匠心的飲食習慣

頗具特色的內蒙古婚禮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