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民族文化 正文

具有地域特色的內蒙古修建

頗具特色的內蒙古婚禮習俗

  內蒙古修建是以蒙古包這一名稱著名於世的一種修建形式,是亞洲遊牧民族的一大創舉。距今兩千餘年前,匈奴人的衡宇叫穹廬或氈帳。蒙古包的包門開向東南,既可避開西伯利亞的強冷空氣,也沿襲着以日出偏向為祥瑞的古老傳統。接下來跟小編一起走進內蒙古文化深入領會吧。

具有地域特色的內蒙古修建

  以蒙古包這一名稱著名於世的一種修建形式,是亞洲遊牧民族的一大創舉。這一居屋的早期形式可能曾被更早的亞細亞遊牧民族所使用,厥後許多遊牧民族或長或短地使用過它或類似於它的住屋。

  以木杆兒為主要支持質料的人類早期修建形式,在其生長曆程中形成了兩大派別:一種是中國鄂倫春人的傳統修建歇仁柱式(在鄂倫春語里歇仁柱為“木杆屋”之意),即尖頂、用獸皮或樹皮、草恭弘=叶 恭弘子做苫蓋。

  西伯利亞埃文基(鄂溫克)人的拄屋、美洲印第安人的梯比和北歐薩米人的高阿邸或拉屋等均屬這一類型。另一種是蒙古包式的,即穹頂圓壁,主要用毛氈做其籠罩物。

  通俗的蒙古包,高約十尺至十五尺之間。包的周圍用柳條交織編成五尺高、七尺長的菱形網眼的內壁,蒙古語把它叫作“哈那”。蒙古包的巨細,主要憑證主人的經濟狀態和職位而定。

內蒙古端午節的習俗有什麼講究

  通俗小包只有四扇“哈那”,適於遊牧,通稱四合包。大包可達十二扇“哈那”。包頂是用七尺左右的木棍,綁在包的頂部交織架上,成為傘形支架。包頂和側壁都覆以羊毛氈。包頂有天窗。包門向南或東南。

  包內右側為家中主要成員座位和宿處,左側一樣平常為次要成員座位和宿處(蒙古族住房也以西為大,父老居右)。解放前,信仰喇嘛教的人們,在蒙古包的西側或住房的西間,設置佛龕,供奉佛像。

  蒙古包的中央設有供飲炊和取暖和的火爐,煙筒從包頂的天窗出去(古時沒有火爐和煙筒,一樣平常都是在帳幕中央生火,煙從天窗出去)。蒙古包地上鋪羊毛氈。包門口和火爐旁鋪以牛皮。現代卧榻有的鋪設木床,有的設有矮床。

   一個蒙古包一樣平常只供一夫一妻及其子女棲身。新婚配偶要建新包,有的是新娘怙恃陪送。家庭經濟條件好的或眷屬多的,一家有幾個蒙古包。但凡有兩個以上蒙古包的家庭,都是父老居最西側的蒙古包。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氈、繩帶三大部門組成。製作不用泥水土坯磚瓦,質料非木即毛。

  猜你可能也喜歡:
  土族禁忌,土族有什麼禁忌?
  你所不知道的土族語言文化
  怒族在哪個省,怒族的漫衍
  解惑:土族圖騰預示着什麼?

具有內蒙古風情的馬奶節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