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民族文化 正文

內蒙古端午節的習俗有什麼考究

具有內蒙古風情的馬奶節習俗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端午節是為了幾年屈原的節日。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盛大的,慶祝的流動也很厚實,因地域差異可能各地的憤俗都紛歧樣。接下來和小編一起走進內蒙古文化看看內蒙古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考究。

內蒙古端午節的習俗有什麼考究

  每年陰曆五月五日,端午節,蒙古族有一個特殊的習慣就是打大圍,它的規模之大,常跨越其他獵日,因此在東部區,個體地方甚至把它作為蒙古族的“獵節”。打大圍,是蒙古族圍獵中相當壯觀的一項流動,一樣平常在一年中要舉行兩三次或三五次,日期主要接納約定的設施。但五月端午打大圍,卻是一次牢靠穩固的圍獵流動。

  吃涼糕是內蒙古中西部區域“端午節”習俗,吃涼糕是北方的山西、陝西、內蒙古西部區域的端午節習俗。

  掛艾恭弘=叶 恭弘菖蒲:以艾恭弘=叶 恭弘懸於堂中,剪艾力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恭弘=叶 恭弘,婦人爭相戴之,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榻,有驅邪術鬼之神效。在端陽節,家家都以菖蒲、艾恭弘=叶 恭弘、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食菖蒲可以成仙,可以永生,漢武帝欲求長主之術,曾吃菖蒲兩年。

  賽龍舟:其時楚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趕迫拯救,是為尤舟競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遺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阿昌族有幾個名人?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艷服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粽恭弘=叶 恭弘包米取代竹筒。

  飲雄黃酒:雄黃本屬礦物,含有三硫化砷因素,與酒混淆。即成雄黃酒,用以驅蟲解五毒,小兒塗於頭額。耳鼻,手足心。並灑牆壁問,以法諸毒。流傳民間之《白蛇傳》故事,即是以雄黃酒解蛇虺諸毒,而現白蛇真相。此種習佰,在長江流域地域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為盛行於貴州地域的端午習俗。男女老幼往野外嬉戲,穿新衣,在中午一時左右,路上山上或樹下擠滿人群,手抱花卉,很是快樂。晚上回家將花卉和水煮開沐浴,暮年人稱為“游百病”及“洗百病”,不出去游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頭就不會獲得吉祥。

  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遮掩之風。香囊內藏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內蒙古旅遊,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差異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醒目。

  帶葫蘆:端午節帶葫蘆是向來的風俗,小孩、成人佩帶葫蘆,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遮掩之風。佩帶傳統文化寓意“福祿”的葫蘆,可以化戾氣為和善,增強福緣氣場。

  猜你可能也喜歡
  優美悅耳的怒族情歌文化
  惟妙惟肖的怒族舞蹈文化
  羌族掛紅習俗,你領會嗎?
  你所不知道的羌族傳統體育文化

阿昌族會街節的特色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