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文化:漢族的圖騰象徵的含義
說道古代滿人的的髮型,對於看多了清宮影視劇的我們一定不會生疏,泰半個禿頂加一根長辮,這是滿族男性髮型。那麼對於滿族女性的髮型我想就很少有人會注重到,然則在滿族文化里滿族女性的髮型是多變,下面就一起看看是怎麼回事吧。
在歷史上,滿族男子梳辮髮,人盡皆知。這種髮式直到辛亥革命時期,才被革掉。至於滿族女子的髮式,轉變就對照多。幼年時期,因習騎射,髮式與男孩相同,剃去周圍發,只留顱后發,編結為辯,盤於腦後。
待至成年待嫁時期,剛剛蓄髮,多是縮成抓髻、或梳成單辮。庄綽《雞筋篇》上有一段紀錄,“燕地(金)其良門第族女子,皆髡(剃髮),許嫁方留髮”。滿人入關后,也仍保持此俗。
已婚女子的髮式,多是官髻。髻的樣式和名稱許多,諸如大盤頭,大蓬頭,架子頭,老樣子等,但唯有兩把頭的樣式,才是滿族婦女的典型髮式。兩把頭就是把頭髮束在頭頂,分成兩絡,在頭頂上梳成一個橫長式的髮髻,再將後面的余發綰成一個燕尾式的扁髻,壓在後脖領兒上。
這樣,髮髻便無形中限制了脖頸的隨便扭動,使人走起路格外莊重。那時,梳這種髮髻者多為滿族的上層婦女。一樣平常勞動婦女,只把頭髮綰至頂心盤髻,這種盤法撒播至今,在東北農村中仍可看到。
解惑:漢族為什麼沒有民族服裝
在髮髻上帶些花朵,是滿族婦女的興趣。進關以後,受漢族的影響,在頭飾上就加倍考究和龐大了,諸如大耳挖子、小耳挖子、花針,排桿以及壓鬢針等等,但其中另有一種叫大扁方的,卻是滿族婦女頭飾中絕不能少的。所謂大扁方,是一根約七、八分寬,一尺來長的大橫簪,貫於髮髻之中。
清人小說《後裔英雄傳》里,第三十回寫十三妹初見安太太一段,對安太太的頭飾就作了一番仔細的形貌,可資作為佐證,“頭上流着短短的兩把頭兒,扎着大壯的猩紅頭把兒,撇着一支大如意的扁方兒,一對三道線的玉暨棒兒,一支一丈青的小耳挖子,卻不插在頭頂上。
倒掖在頭把兒後邊,左邊翠花上,關着一起三根大寶針釘兒,還帶着一支方天戟,栓在八顆大東珠的大腰節墜角的小桃,右邊一排三支刮待刷臘的矗技兒蘭枝花兒”。這可算是清代中期以後。一樣平常滿族官宦婦女的典型頭飾。
另外,在滿族上層婦女的髮髻上,往往還戴有一頂形似扇形的冠,一樣平常用青索緞或青直經紗或青絨作成,俗稱旗頭。平民婦女在娶親時以此作為禮冠,戴在頭上,頗有漢族風冠霞披之意。滿族婦女注重耳飾,考究一耳帶三鉗,就是說滿族婦女要在每隻耳朵上扎三個孔,帶上三隻耳飾。這種習俗,是滿族婦女必須遵守的。
據紀錄,乾隆四十年有次選秀女時,乾隆就說過:“旗婦一耳帶三鉗,原系滿洲舊風,斷不能已飾,聯選包衣佐領之秀女,皆帶一墜子,沿用至於一耳一鉗,則竟非滿洲矣,立刻阻止”。這種習俗,在滿族婦女中,確實延續良久,、直到民國年間,在東北滿族聚居的地方,仍可見到。
你可能也喜歡:
擁有民族特色的撒拉族特產
優美絕倫的達斡爾族剪紙文化
極具特色的錫伯族刺繡文化
細數撒拉族名人,你知道幾個?
漢族為什麼叫漢族,名稱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