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為什麼叫漢族,名稱的由來
中國有56個民族,而漢族是唯逐一個不是少數民族的民族,然則我國少數民族卻都有自己的民族衣飾,而唯獨漢族沒有,這是為什麼呢?有人會說了:“我們不是有漢服嗎?”小編想說:那你穿過漢服嗎?那麼,事實優美的漢服會消逝在漢族人的一樣平常生涯中呢?一起來領會漢族文化,看看現在的漢族為何沒有民族服裝?
漢族並非自古以來就沒有自己的民族服裝,相反漢族古時的民族服裝照樣異常有特色的。春秋戰國時代,漢族的民族服裝基本定型,這就是寬衣肥袖的漢式服裝。寬大的衣袖是漢式服裝區別於其他民族服裝的最大特點,除此之外,肥大的衣袖尚有一個作用就是兼作衣袋,把器械往衣袖裡一塞,用手捏住袖口器械就不會掉出來,和西裝的衣袋相比,漢式服裝的衣袖可以放更多的器械。
古時有個着名的孝子(名字一時想不起來),是個窮書生,到一個財主家做客時,財主請他吃橘子,他乘人不備就偷了幾個橘子藏在衣袖裡。可是他臨走前向財主作揖告辭時,忘了衣袖內里尚有偷藏的橘子,沒有用手捏緊袖口,效果一作揖橘子就滾落出來。旁人都冷笑他偷橘子,他卻面不改色心不跳,振振有詞地說:“我家老母從來還沒有吃過這樣鮮味的橘子,我不敢一人獨享鮮味,以是想拿幾個回去讓老母嘗嘗。”旁人聽后立刻由冷笑轉為肅然起敬,盛讚該書生孝心可嘉,偷橘子也成為人們孝行的美談。惋惜今人不象昔人那樣孝順了,現在若是有人偷了橘子后以同樣的捏詞註釋,不會被人們看成“孝子”來讚歎,而是看成“笑子”來冷笑。
漢族服裝的另一個大特點就是不用衣扣。但由於沒有衣扣,以是必須用一根寬腰帶把衣服束住,才不至於敞胸露懷。那時直接從事體力勞動的勞動階級穿“短衫”,上身穿的叫“衣”,下身穿的叫“裳”。現代漢語中仍有“衣裳”一詞,但口語中已把下身穿的改稱“褲子”。對於那些有錢有職位的人,以及不直接從事體力勞動的念書人,一樣平常則穿“長衫”,即上衣下裳連為一體的袍服。從漢代起袍服被用於朝服,今後唐、宋、明等各朝代,均沿用衣袖寬肥、不使用衣扣的典型漢族服裝作為朝廷官員的正式服裝,寬衣大袖的服裝也成為中原區域漢民族文明的一種象徵。
詳解:漢族是在哪個朝代形成的
寬衣大袖的漢族服裝,也反映了漢族對生涯的人生觀,即追求悠閑清凈的安祥生涯,不喜歡搞猛烈冒險的流動。寬衣大袖的服裝,對於觀月賞花、吟詩作畫、撫琴下棋的悠閑生涯是再合適不外,但穿這樣的服裝搞騎馬狩獵等猛烈流動就異常未便了。自古以來中原周圍的少數民族,多接納窄袖緊身的服裝,以順應他們喜歡騎射冒險的生涯方式。戰國時趙武靈王曾經想推行窄袖緊身“胡服”,但由於傳統勢力太大並沒有取得多大功效。唐代開元、天寶年間窄袖緊身的胡服也曾流行過一時,但並沒有對傳統的漢族衣飾造成很大影響。
寬衣大袖的漢族傳統服裝到了清代時突然絕跡。等到辛亥革命漢人復辟后,漢人們最先為自己的衣飾大傷腦子:沿用滿人的長袍馬褂吧,漢人們不願意;全民改穿西裝吧,又有些不三不四;復辟清朝以前的漢族傳統衣飾吧,已無人知道200多年前的漢式服裝是什麼式樣。以是最後漢人不得不為自己重新設計一種服裝,來脫節沒有民族服裝的逆境。新的民族服裝接納什麼式樣?頭腦先鋒的革命黨人和一樣平常民眾的想法並不相同。
革命黨人頭腦西化,以是在服裝問題上也思量接納西洋式的服裝式樣。辛亥革命時的革命黨人多為留學日本的留日生,那時日本大學的學生一樣平常都穿學生服,聽說孫中山本人為了逃避清廷偵探的線人,在日本時也常穿學生服化妝為學生容貌,因此革命黨人對日本大學的學生服有一種特殊的情緒。
革命樂成后,孫中山憑證日本大學的學生服為原本,稍微改動了一下式樣,就為漢族制訂了新的民族服裝:中山裝(有心者看一下魯迅等人留學日本時的學生服照片,就可以明晰中山裝與學生服的相似水平)。中山裝獲得了革命黨人的一片叫好,但通俗民眾的反映卻是冷水一壇。那時中山裝除了革命黨人外,並沒有在民間掀起一場中山裝熱。袁世凱北洋政府中的武官穿戎衣,文官穿西裝,也沒有接納中山裝作為正式官服。不外袁世凱當天子時,憑證漢式傳統服裝設計了寬衣大袖的天子服和大臣服,但這些服裝也和袁世凱的天子夢一樣一現即逝。
你可能也喜歡:
納西族節日,納西族的傳統節日
解讀滿族圖騰代表着的意義
納西族衣飾的特點與傳說
屬於滿族祥瑞物是什麼
東鄉族民居特色與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