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特色民居:傣族竹屋
節日是人們用來紀念這一天或是在這一天祈禱未來會更好的日子,每個民族都有屬於自己民族的節日,而在壯族也有一個傳統節日那就是“三月三”壯族人民會在三月三這天載歌載舞,也可以向異性表達愛意。下面的壯族文化為您帶來壯族三月三的來源,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三月三是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壯族人稱“窩埠坡”或“窩坡”,原意為到垌外、田間去唱歌,以是也稱“歌圩節”。也有稱是為紀念劉三姐,因此也叫“歌仙會”。關於它的來源,民間有許多悅耳的傳說。一說古代有一對情人,經常唱山歌來表達愛意。但由於封建禮教的約束,兩人不能結為伉儷,於是他們雙雙殉情。人們為了紀念這對情侶,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傳說最廣是關於劉三姐的:壯族歌仙“劉三姐”經常用山歌讚揚勞動和戀愛,揭破財主們的罪行。有一年的三月初三,劉三姐在山上砍柴時,財主派人砍斷了山藤,使她墜崖身亡。後人為了紀念這位歌仙,便在這天聚會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這些傳說現已難於考證,但在宋人着的《太平寰宇記》中就有紀錄:“壯人於谷熟之際,擇日祭神,男女盛會作歌。”這說明那時的歌圩也很鬱勃。
宋元以後,壯族山歌的生長尤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娛樂和男女談情說愛的場所,並泛起了拋繡球的遊戲。女子將繡球拋給自己心愛的男子后,雙雙退出歌場,互贈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萬人加入的大型流動。到1934年編的《廣西各縣概況》紀錄,那時廣西有歌圩流動的就有二十六個縣,險些遍布廣西各地。壯族對歌的場所叫歌坪,壯語“歡龍洞”。意思是到田間唱,也叫“歡窩敢”,即到岩洞外唱歌。屆期,人們用楓樹恭弘=叶 恭弘、黃花卉、三月花煮染糯米飯,以祭祀劉三姐,並自己食用,俗說食此可以像花木一樣興旺茁壯。
壯族建築風格與特色
壯族歌墟,是壯族傳統文化的結晶,它是在耐久歷史歷程中形成的。關於它的來源,有許多悅耳的傳說。其中以“賽歌擇婿”的故事撒播最廣。傳說在良久以前,一位壯族歌師的女兒,品貌端序、優美,歌聲委婉響亮。歌師一心想為女兒選一個歌才、人品都出眾的青年做女婿。新聞傳開,男青年一批接一批前來賽歌,負者自然離去,歌才最好的一個小伙子留下來與歌師的女兒成了親,他們的連繫被傳為美談。往後,男女青年借歌傳情擇偶。就形成了歌墟。
壯族三月三的習俗
壯族三月三歌節這天,家家戶戶做五色糯飯,染彩色蛋,歡度節日。那天,青年男女三五成群,互找工具以歌對答,此起彼伏通宵不息。所唱內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無一不唱。在歌圩中,另有拋繡球作為訂婚信約的,以是,它又是戀愛中青年轉達情誼的場所。
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或群,尋找別村的青年,整體對唱山歌。通常由男青年自動先唱“遊覽歌”,考察物色對手;遇有對照合適的工具,便唱“碰頭歌”和“約請歌”;獲得女方准許,就唱“詢問歌”;相互相互領會,便唱“戀慕歌”、“友誼歌”;劃分時則唱“送別歌”,歌詞隨編隨唱,比喻貼切,親熱感人,青年男女經由對歌後接觸,確立一定情緒,相約下次歌圩再見。
一個較大的歌圩,周遭幾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來加入,男女青年山歌對唱,若是雙方同舟共濟,就互贈信物,以為定情。此外,另有拋繡球、碰彩蛋等有趣流動。繡球則是定情信物,當女人看中某個小伙子時,就把繡球拋給他。碰彩蛋是相互取樂承歡,亦有定情之意。
歌圩上還舉行厚實多彩的遊戲流動,有熱鬧的放花炮,以及演出群眾喜聞樂見的壯戲等。
你可能也喜歡:
壯族文化元素有哪些,你知嗎?
戀愛的象徵,壯族繡球文化
內在厚實的壯族布洛陀文化
你所不知道的壯族駱越文化
雲南傣族服飾特點與獨特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