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民族文化 正文

哈薩克族節日,哈薩克族的傳統節日

柯爾克孜族的分佈與人口

  哈薩克族文化源遠流長,它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少數民族之一,人們能歌善舞,在一些主要日子總能聽到他們悠揚的歌聲和悅耳的舞姿。那麼,哈薩克族主要的日子有哪些?他們傳統節日與我們有什麼差異呢?

哈薩克族的傳統節日

  哈薩克族的節日主要有肉孜節、古爾邦節和納吾魯孜節。前兩個是源於伊斯兰教的節日。在這三大節日中,歷史悠久的當屬納吾魯孜節。納吾魯孜節是哈薩克族的傳統節日。

  肉孜節(開齋節)
  這個名稱來自波斯語音譯,而阿拉伯語的音譯則為“爾德·菲土爾”,意為“開齋節”或“爾德節”,以是“肉孜節”又稱為“開齋節”。這個節日泉源於伊斯兰教,但現在已經釀成了哈薩克族的群眾性節日。根據伊斯兰教的劃定,每年伊斯蘭教曆9月,教徒要封齋30天,即1個月。

  在齋月里,教徒天天黎明之前吃早飯,然後整日不進食,連水都不能喝,只有等太陽落山,叫拜之後才氣吃晚飯。也就是說在齋月里教徒天天只在日出前和日落伍吃兩頓飯。齋戒是教徒必行的“天命”作業,象徵著心裏負疚的穆斯林向安拉懺悔和贖罪,以此來培育教徒成為能夠忍受飢餓、克已禁慾、畏主遵法的人。30天封齋竣事之後,就是為期三天的肉孜節。

  古爾邦節
  伊斯兰教傳入哈薩克族人民之中后逐步形成的,是根據伊斯蘭教曆法舉行的節日,它在肉孜節之後70天,稱為回曆的新年,也叫大節,比肉孜節盛大。“古爾邦”一詞系阿拉伯語音譯,意為“犧牲”、“獻身”,俗稱“獻身節”。

柯爾克孜族音樂特點與體系

  在伊斯兰教義中相傳先知伊卜拉欣夢見安拉,安拉命他宰殺自己的兒子,以磨練他對安拉的忠誠,他惟命是從。正當伊卜拉欣準備執行時,安拉深為感動,特派人送來一隻玄色綿羊取代。伊斯兰教憑證這個傳說,劃定每年伊斯蘭教曆12月10日宰殺牲畜,祭祀安拉。

  節前,家家戶戶都要掃除衛生,每個家庭都要準備包爾沙克(油炸果子)、油餅和種種點心,富有的人家宰羊、宰牛或宰駱駝,待客或饋贈。節日早晨,男性穆斯林要沐浴換衣,到清真寺做星期,聽阿訇解說教義和“古蘭經”。回抵家立刻洗手,宰殺牲畜。宰羊時,傳統習慣不綁羊腿,據傳說,宰的這隻羊是上天堂乘騎的牲畜,綁了腿就沒法行走,也就上不了天堂。

  宰后切成大塊煮,熟後放在大盤子內,客人來后,主人便當著客人的面用刀子削成片,熱情地宴客人吃肉,並請喝一碗肉湯。在節日時代,男女老幼都穿上節日艷服,走親串鄰,祝賀節日。哈薩克族人民在古爾邦節還要舉行賽馬、叼羊、女人追、摔跤傳統娛樂流動。

  納吾魯孜節
  “納吾魯孜”哈薩克語為“辭舊迎新”之意,根據哈薩克族的古代曆法,這個節日解釋新年春節來臨了,哈薩克族人民將從這一天最先的月份叫做那吾熱孜月。這一天,各家各戶都吃一種用小麥、小米、大米、面、鹽、肉、奶子7種食物做成的那吾熱孜飯。這種飯香味撲鼻,鹹淡相宜,營養厚實。人們穿上鮮艷的民族服裝相互登門祝賀,主人要用親手製作的那吾熱孜飯招待客人,飯後,人們恣意歡唱、歌舞、做遊戲。

  為了送舊迎新,預示豐收,人們不僅吃“那吾熱孜”飯,還要食用珍藏過冬的馬肋條灌腸、馬肥腸、馬碎肉灌腸、馬脖肉、馬盆骨包肉和其他肉類等。在這一天,人們三五成群地從一個阿烏勒到另一個阿馬勒,走家串戶,吃“納吾熱孜”飯,唱“納吾熱孜”歌,相互擁抱、祝賀新年。在節日時代,還要開展種種體育娛樂流動,有牧民們喜歡的繞口令、猜謎語、彈唱、對唱、摔跤等。

  猜你可能也喜歡:
  黎族節日,黎族特有的節日
  海南黎族紋身,黎族紋面女
  侗族春節習俗吃些什麼?
  民間工藝:德宏傣族剪紙工藝

淺談哈薩克族信仰什麼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