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民族文化 正文

歷史悠久的佤族木鼓舞

雲南水族傳統節日盤點

  在傳統的祭祀流動中,遺存了許多舞蹈,對於佤族來說,木鼓舞就是從原始的宗教流動中撒播下來的。佤族舞蹈保留了原始的風貌,其中木鼓舞將傳統的佤族文化显示得淋漓盡致,是名副實在的民間歌舞的集大成者。現在我們就來看看佤族木鼓舞都有哪些特點和文化內在。

木鼓舞

  傳說木鼓是佤族的通天神器,被視為民族繁衍之源頭,是佤族的歷史文化象徵,《木鼓舞》成為他們祭祀流動中不能或缺的舞蹈。佤族人民以舞蹈形式來显示對自然神靈的崇敬。

  佤族的木鼓舞主要包羅拉木鼓舞、鋩鑼舞、剽牛舞、刀舞、甩髮舞、跳木鼓房舞、迎頭舞、供頭舞、送頭舞等。由於跳這些舞都要選木鼓作主要的伴奏樂器,故總稱為“木鼓舞”。

  這些舞蹈在演出中許多時刻夾雜着其他伴奏樂器,如鋩鑼、銅鼓、葫蘆笙等形成各種形式的舞蹈,可以在差其餘場所發生多種跳法、多種功效。本文主要先容滄源佤族的傳統木鼓舞。

  滄源佤族木鼓舞由四部門組成:拉木鼓、進木鼓房、敲木鼓、祭木鼓。

  舞蹈首先展現了,由巫師“魔巴”率領全村結實剽悍的阿佤男子,以藤條捆綁已選擇好的偉大樹榦后,在騎於樹榦“魔巴”的一起領唱下,拉木人邊踏歌為節,邊迎合高呼地拉木前進直達村寨的歌舞。這段古樸而粗獷的歌舞“拉木鼓”,氣氛神聖莊重,舞步自然成韻,極具原始崇敬意味。

  第二段以舞蹈形式泛起的“進木鼓房”,集中以模擬舞姿來表述人們挖鑿、製作“木鼓”的勞動歷程。竣事於新“木鼓”降生后,“魔巴”手持樹枝,在大八字“蹲襠步”的行進中,指導“木鼓”進入“木鼓房”的莊重歷程。

淺談水族民歌的音樂特徵

  第三段“敲木鼓”,是《木鼓舞》演出中最為熱烈和精彩的熱潮部門。全段以嫻熟的擊鼓技巧和粗獷舞姿,集中展現了演出者模擬佤族一樣平常生涯中的祭祀、巡邏、報警、作舞等情景為內容的多種舞蹈套路演出。舞蹈最先由一至二人擊鼓舉行演出,鼓點的音色與節奏隨舞蹈內容的轉變而改變。當舞蹈進入熱潮時,尚有三四名手持彩繪鼓槌的剽悍男子進入園地,邊擊鼓,邊圍鼓旋轉、跳躍,將“敲木鼓”的歡躍氣氛推向極致。人們以此歡愉神靈,求得來年的五穀豐登、人畜兩旺的同時,也獲得了精神上的最大愉悅。

  “祭木鼓”是《木鼓舞》最後對“木依吉”大神舉行崇敬的一段程式性禮儀舞蹈,舞蹈語彙簡樸、質樸,富有粘稠的原始儀式氣氛。

  佤族木鼓舞的藝術特色
  佤族的男女老小每逢年節慶典都市穿着一新,在木鼓的敲擊下圍繞着木鼓房,攜手起舞。他們以屈膝、弓腰示意對木鼓的敬仰,不分男女老小一律按逆時針偏向圍圈緩慢移動,動作以甩手、走步和跺腳為主。

  第一拍右腳向右斜前方上一步,雙手曲肘舉至頭斜上方,身體後仰;第二拍左腳跟踏一步,雙手甩至死後斜下方,身軀前傾。云云循環頻頻,動作規範而平穩。

  木鼓舞貫串於木鼓祭祀流動的全歷程,

  舞蹈以敲打木鼓者的領唱與眾人踏節而歌為伴奏,歌詞多述說民族歷史、祭祀和勞動生產及生涯等方面的內容。

  跳木鼓舞以圍圈、挽手、對稱舞蹈為主要動律,雙膝彈動,重拍向下,韻律感強。演出時木鼓震天響,秀髮滿天飛,氣概粗獷曠達,熾熱狂野,显示出佤族人民勤勞勇敢的性格特徵。整個歌舞显示了佤族人民製作木鼓歷程和木鼓完工時的喜悅心情。咚咚的木鼓聲和不時的高吭歌聲、歡呼聲,伴着充滿激情的舞蹈,強烈地显示了佤族人民純樸的鄉土情緒和執着追求“求生計、圖生長”的民族精神。

  你可能也喜歡:
  畲族的起源與歷史由來
  不得不知的景頗族禁忌
  令人迷醉的畲族民歌
  釋教教義的焦點理念是什麼

揭秘拉祜族圖騰的含義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