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民族文化 正文

淺述雲南哈尼族音樂文化

哈尼族民居特點:依山而建、山環水繞

  哈尼族音樂是祖祖輩輩生涯、繁衍在哈尼族土地上的人民,在悠久歷史文化傳統上締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它充實體現了哈尼族文化的的內在和哈尼族的民族精神。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聆聽哈尼族悠揚的民族音樂吧。

雲南哈尼族音樂文化

  民歌主要有“哈巴”(敘事歌)、“阿哧”(玩的歌)、“然咕差”(童謠)、“阿尼托”(搖童謠)、“然咪比”(婚禮歌)、“迷煞維”(喪歌)和“莫丕差”(祭祀歌)等6類。哈巴亦稱“拉巴”,是古老的敘事歌。

  逢年過節,起房蓋屋,接親嫁女,喪葬祭祀或親友聚會時演唱。內容普遍,有12篇,包羅人類的起源、哈尼族歷史、四時節令、農事流動、處世哲理、宗教信仰等。以敘事性的唱述和哲理性的短歌說明哈尼族所尊奉的禮貌和原理。

  演唱形式有1人主唱、聽眾幫腔和2人對唱、聽眾幫腔兩種。基本的音樂結構由襯詞的引句、一個或若干個轉變重複的樂段、眾人的幫腔組成。一曲多詞,頻頻詠唱。曲調莊重、平穩,富有內在激情,與哈尼語言音調慎密連繫,似說似唱,吟唱性強。

哈尼族的信仰是什麼,你知道嗎?

  哈尼族女人在吹“哩嚕”。“阿哧”亦稱“阿茨”、“阿其”。有“玩的歌”之意。主要為戀愛內容,有的涉及勞動等其他社會生涯內容。傳統的唱詞極為厚實,亦可觸景生情即興編唱。演唱形式有男女對唱和獨唱,亦有用民間樂隊伴奏的男女領唱眾人幫腔等形式。

  后一種往往形成自由的多聲部。在山上高聲唱的叫“赤瑪”、“阿其古”,中聲唱的叫“白”、“阿其俏”,均類似山歌。曲調高亢嘹亮,句尾常用拖腔,上下句一起一伏,形成對比。

  迷煞維
  迷煞維是喪葬習俗歌,為給怙恃和德高望重的尊長送葬時不能缺少的禮儀。哭一聲唱一段,音調悲切。莫丕差即貝瑪(巫師)調,屬祭祀歌。因由莫丕(即貝瑪)所唱而得名。各地曲調差異,有的莫丕差近似呼喚。

  然咕差
  然咕差意為娃娃唱,即兒童歌內容厚實。有《太陽歌》、《彩虹歌》、《放鴨歌》、《放牛歌》、《阿密冊》、《搓泥團》等等。均為較古老的哈尼族民歌,曲調短小,音域不寬,多數可邊歌邊舞。阿尼托意為領娃娃歌,即搖童謠。多由婦女輕聲哼唱,旋律娓娓悅耳,多用相似的樂句頻頻吟唱。然咪比嫁女人的歌,系婚禮習慣歌有“出嫁歌”、“哭嫁歌”、“送嫁歌”等,內容差異,曲調也各有差異。

  器樂
  哈尼族吹管樂器較多,有梅巴(巴烏)、哩嚕(草桿)、扎比、俄比、冊節(栽秧號)、烏翁、切波、期哩、亞加、確索、葫蘆笙等。彈撥樂器有三弦、四弦、口簧等。拉弦樂器有小二胡和坎吉,坎吉組織和小三弦相同,置琴筒於兩膝間,用馬尾弓子演奏。襲擊樂器有鼓、象腳鼓、竹筒、鑼、鑔等。器樂曲多來自民歌和歌舞曲。分“阿赤”和“蘇薩”兩類。

  猜你可能也喜歡:
  雲南納西族的由來與起源
  哈薩克族和維吾爾族的關係與區別
  納西族木姓來源與傳說
  納西族春節習俗,你領會若干?

哈尼族的起源和歷史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