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民族文化 正文

淺析布依族和壯族的關係和區別

鄂倫春族民歌:草原上的一顆“明珠”

  布依族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其歷史悠久,文化積澱豐盛。在厚實多彩布依族文化中,布依族和壯族同是古代的“百越”經由漫長的演變而來的。那麼,布依族和壯族的關係和區別在那裡?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吧。

布依族文化

  從血統、語言、文化、漫衍、社會、經濟各個角度上看,這個族群無論若何都可以說是統一個民族,不管是壯族、布依族,照樣儂族、岱族,實在都是一個民族差其餘稱謂而已。憑證語言來看,他們可以分為南北兩大系統,區別在於北部系統的語言沒有送氣的塞音,而南部系統則有。南

  部系統包羅中國的南部壯族和越南的岱族、儂族、高欄,北部系統包羅中國的北部壯族、布依族和越南的布依、熱依、都依等法定民族。而這個族群內部按地域和支系的差異,有“布饒(僚)”“布土”“布壯”“布依”“布央”“布儂”“布岱”等20幾個自稱。

  然而,唯一能夠統一整個族群的稱謂,實在從隋唐最先早已經泛起在華文的紀錄里——“僚”,實為古漢人對這個族群普遍自稱的漢字譯音。以是在這裏,我們以最為普遍和統一、而且承上啟下的自稱“僚”來統一所謂的“壯族”、“布依族”、“儂族”、“岱族”。相通的語言、同質的文化、一樣的血統、連貫的漫衍,使得我們不得不重新審閱“我們的民族”——“僚”。

  布依族主要棲身在貴州省黔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黔西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和貴陽市。與壯族區域僅是南盤江、紅水河之隔。在壯族、布依族區域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器物,都有有肩石斧、有段石錛、幾何印紋陶。

詳解藏族和蒙古族的區別

  壯族有相當多的人自稱pou jai(國際音標註音,下同),布依族多數自稱pou jai,兩族的自稱相同,但漢語音譯則有布依、布越、布雅衣之別。南盤江、紅水河南岸的壯族與北岸的布依族語言相通,習俗相同。祖國家於1956年決議創製壯族、布依族拉丁化拼音文字時,接納壯文與布依文同盟的目的。古往今來,南北兩岸的兩族人民有着親熱的血親和姻親關係。

  秦漢時期,布依族已漫衍在現今的棲身地。布依族有一部門是五代時(907—959年)楚王馬殷從邕管(今廣西南寧區域)遷到貴州的。有3種,一是布龍,一是卡龍,一青仲。漫衍在貴陽、平越(今福泉——錄者注)、都勻、安順、南籠(今安龍——錄者注)等地,有與壯族相同的黃、羅、班、莫、柳、文、龍等姓(《貴州通志》卷7)。

  《貴州通志》還紀錄說,貴州荔波縣有僮人,與其他民族雜居。荔波原屬廣西統領,清雍正十年(1732年)才劃歸貴州。羅斛(今羅甸——錄者注)縣、冊亨縣有儂人(壯族中也有這一支系)棲身,這兩個縣也原屬廣西統領,清雍正五年(1727年)才改歸貴州省統領。紀錄中所說的壯人、儂人,現在大多數已是布依族。

  “三苗之後,有九種,黔省最多,流入滇中者,惟仲家(布依族)、花苗而已”(《南詔野史》)。說明歷史上雲南省有布依族。1982年10月29日,《雲南日報》首次正式宣布雲南省有布依族,共4721人,漫衍在羅平、富源等縣。

  50年月後期,我(雲南)省曲靖、紅河一帶的‘沙族’、‘都勻人’曾合併為壯族,往後許多布依族人也就報自己為壯族。直至1982年人口普查中,又憑證本民族群眾的意願,經有關部門頻頻查證核實恢復了‘布依’這個族稱。雲南省的布依族是由三部門人組成:第一,從廣西方面遷入者有吳、郎、趙、儂等姓。第二,從貴州方面遷入者如羅平縣大寨之王姓是從貴州凱里方面遷來,距今已10代(200餘年)。

  第三,南京籍的漢族,在明代隨軍入滇后或屯守滇東南或從他地遷來雲南,以後逐漸融合於布依族者”(《民族事情手冊》第161頁,雲南人民出書社1985年版)。廣西沒有布依族。上述從廣西遷入雲南的布依族,實為布依族。1796年,貴州南籠(今安龍——錄者注)起義是布依族韋朝元、王阿崇等人嚮導,以布依族群眾為主體舉行的,為阻止遭到封建統治的鎮壓和屠殺,遷徙到四川省,現今四川省的壯族是他們的後裔。這些都可見壯族與布依族關係的親熱。

  猜你可能也喜歡:
  布依族姓氏主要有什麼?
  布依族名人,布依族歷史人物
  布依族修建特點與民居特色
  雲南布依族的春節習俗與食俗

盤點塔塔爾族名人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