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民族文化 正文

土家族春節習俗:打粑粑殺年豬

詳解:土家族擺手舞的來歷與意義

  “打粑粑殺年豬”是土家族過年的主要流動之一,是春節到來的序幕。一樣平常這兩者都市在統一天舉行。俗話說“殺單不殺雙”,以是通常都市在陰曆臘月的奇數日來舉行這項流動。在土家族文化中,這流動有什麼特點,需要怎麼做呢?讓我們一起來揭秘吧。

土家族春節習俗:打粑粑殺年豬

  殺年豬:
  殺年豬叫做吃刨湯。在古代“湯”是熱水的意思,這裏指燙豬用的熱水;而殺豬用鐵刮颳去毛的歷程在民間稱為“刨”。以是吧剛殺的豬肉放到熱水中煮熟就成為刨湯。刨湯是暖鍋的形式,一樣平常都是自己家做的酸湯煮沸簡樸的放入新鮮的豬肉、雜碎和田地里的蔬菜,就會成為一桌豐盛的美食。

  由於農家自己養的豬是吃糠咽菜長大的,絕對自然的有機食物。而不是市面上的飼料豬、催熟豬,以及吊水豬肉。以是吃刨湯,能吃到鮮美的豬肉原味。

維吾爾族不吃豬肉的原因

  打糍粑:
  用糯米做的食物就有糍粑、黃糕粑、清明粑、包穀粑、荷恭弘=叶 恭弘粑、二塊粑、米花、花米飯等等。然則最最常見的就是過年家家必備的白糍粑。打糍粑的準備要早年一两天最先,家中的女人最先挑選、洗濯糯米,並用清水浸泡一到两天,男子則最先準備打糍粑的用的粑錘,粑錘木料的選擇很考究,木料質地要平均細密、否則敲擊歷程中會裂開,木頭的重量也要適中,太輕了打起來沒有力道,太重了就太艱辛。

  準備好了粑錘,還要準備粑槽,一樣平常粑槽是用石頭做的,考究的家庭還會在上面鐫刻種種圖案花紋。也有木頭做的,木頭做的粑槽保溫性能很好,糍粑不容易冷,然則木頭做的不夠耐用。在山村裡粑槽基本是每家都有一個,不用的時刻都是擺在屋檐下的,留心的同硯們可以去貴州村寨嬉戲時看到。

  打糍粑是一件氣力活,由男子們來完成,先要把糯米用粑錘揉爛,才最先輪流上陣頻頻捶打,直到糯米釀成黏黏的糍粑為止。打糍粑看起來很簡樸,實在是一件又艱辛氣又考手藝的差事,打糍粑時,手不能把粑錘握得太緊,太緊的話很容易就會把手磨出水泡。

  另有粑錘落下的時刻要瞄準了,要不就會錘在石頭粑槽的邊緣上,這時你的虎口就受苦了,兩三天都拿不了筷子用飯。糍粑打好以後就在手上抹上煮熟的雞蛋黃和熟菜油的夾雜物,這樣糍粑才不會粘手,將糍粑從粑槽中取出,包上炒熟的紅豆沙,捏成扁扁的圓形,放到簸箕里陰涼處逐漸變涼變硬,就可以長時間儲存了。

  你可能也喜歡:
  彝族的祖先是什麼民族
  揭秘彝族不吃狗肉的緣故原由
  具有代表性的蒙古族姓氏大全
  蒙古族女歌手名單大全

維吾爾族的待客方式,十分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