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民族文化 正文

喪葬習俗之懸棺是怎麼放上去的

流傳甚廣的長城的傳說故事

  葬禮是人的一生之中,也應該說是竣事了一生之後最後的一個最大的日子。喪葬習俗也有着許多的差其餘,在電視劇中小編也看到過異常特殊的懸棺葬禮。本期民族文化領會一下懸棺是怎麼放上去的。

喪葬習俗之懸棺是怎麼放上去的

  同天葬、水葬一樣,懸棺葬是一種古老的喪葬形式。葬址一樣平常選擇在臨江面水的高崖絕壁上,棺木被放置在距離水面數十至數百米的自然某人工開鑿的窟窿中,有些則是直接放在懸空的木樁上面。武夷山九曲溪兩岸的峭壁上,至今仍存有懸棺遺迹十餘處。

  懸棺葬是侗台人、南島人的傳統葬儀之一,又稱崖墓,其形式是將裝殮后的棺槨置於懸崖峭壁的窟窿或裂縫處。見於中國南方川、黔、滇等少數民族區域、東南亞以至太平洋群島。其中又以福建省武夷山、江西省龍虎山及川南懸棺最為著名。

  懸棺起源甚早,南朝梁人顧野王記武夷山“地仙之宅,半崖有懸棺數千”。江西鷹潭市南郊龍虎山懸棺是屬於春秋戰國時期古越人的懸棺。懸棺的漫衍亦廣,普及湖北、湖南、四川和雲貴高原,在太平洋群島亦有發現懸棺。懸棺至今緣故原由不明,懸棺葬必須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包羅挖鑿窟窿,應屬於貴族的葬禮。

母親河,關於黃河的傳說故事

  據考證,昔時我國南方漫衍着大巨細小許多部落,他們大多具有某些配合的文化特徵,因而被今人統稱為古越人。船是古越人生涯中必不能少的用具,把死者放入船形棺木是對死者的敬重。而出於對高山的崇仰,他們又把逝者安放在最靠近“天神”的地方,以使他們不被眾人打擾,從而更好地庇佑後人。

  懸棺葬式是一種處置死者屍骸的特殊方式,在我國主要漫衍於古代南方少數民族區域。對這種富有深摯文化涵容的懸棺葬式,存在着許多令今人無法註釋的疑心之處。好比,遠古時代的人們到底是用什麼設施把裝有遺體和隨葬物品、重達數百公斤的棺木送進高高的崖洞里去的,就是一個令人“難捉摸”的問題。

  從棺木棺蓋首尾兩頭鑿有穿繩用的方孔推測為懸索吊下。在放置懸棺的峭壁背後或兩旁一樣平常陣勢較為平緩,人們先將棺木運上山,派工匠鑿好窟窿或架好木樁,再將棺木吊裝好。有時刻,先沿崖壁鑿出平行的一條通道,將棺木依次推進,可以集中放置一批棺木以省去許多窮苦。

  據三國時吳人沈瑩的《臨海水土志》紀錄,那時浙江瑞安至福建連江一帶的“安家之民”和“台灣土着”、“夷州民”在飲食起居、習慣習慣上異常相近,都有懸棺葬的習俗。而在台灣偏僻的小島蘭嶼的雅尤物中央,這種葬俗保留至今。

  你可能也喜歡:
  回族葬禮習俗是怎麼樣的
  滿族葬禮習俗,遺體忌從大門抬出
  【都會文化】北京歷史文化知識大全
  中國飲食文化的意義,你知道嗎?

鮮為人知的關於水仙花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