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民族文化 正文

民俗須知:頭七是什麼意思

婚俗習慣:伴郎伴娘屬相要求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不僅喜事的習俗多,喪事的習慣也不少,就拿喪事來說吧!喪事的主要歷程有報喪、磕孝頭、入殮、送行、出殯等等。喪葬習俗的頭七是什麼意思呢?一起來民族文化里看看吧。

民族文化

  從死者卒日算起,喪家每隔七天就要舉行一次燒紙祭祀,共有7次,俗謂“燒七”。一樣平常是“三七”、“五七”對照主要,親友也要送來些紙、燭。其中另有一個“回煞”(又名“回殃”)儀式。舊俗以為人死後其靈魂猶存,在七七四十九天前,死者的陰魂要回家一次,詳細時間由羽士推算。

  屆時,喪家把香燭酒食擺好,在地上鋪一層炭灰或草木灰,用以磨練死者回來的足跡。用一竹竿一根,隔一尺貼紙錢一張,立在門口台階上或插於死者落氣之屋的房檐下,聽說陰魂見此就會進屋。用土罐裝一煮熟了的雞蛋置於衡宇角,以此行賄殃神(俗稱雞腳神),讓死者幽靈在家裡多待一會兒。

  這時,一家老小躲得遠遠的,待劃定的時間已往之後,先將一串爆竹丟進屋內,爆完才可以進家。滿百日和周年時,還要燒紙祭祀。在人死後的半年或一年時,再給死者做一次道場。

不一樣的柯爾克孜族樂器

  早在南北朝時已見有關紀錄,《北史·胡國珍傳》:“國珍年雖篤老,而雅佛法”,及薨,“詔自始薨至七七,皆為設千僧齋”;《北齊書·孫靈暉傳》:“從(南陽王)綽死後,每至七日及百日終,靈暉恆為綽請僧設齋。”

  憑證上述紀錄和其他若干資料,學者多以為做七習俗泉源於生緣說,約莫在釋教傳至東漢後到南北朝這段時期內形成,從唐初起突破信眾局限,走向世俗化。為何要劃定“七”為忌日?謂人生有六道流轉,在一小我私人死今生彼之間,有一個“中陰身”階段,如童子形,在陰間追求生緣,以七日為一期;若七日終,仍未尋到生緣,則可以更續七日,到第七個七日終,必生一處(見《瑜珈論》)。

  以是在這七七四十九天中,必須逢七舉行超度、祭祀。這種由釋教“生緣說”催生的做七習俗之以是在南北朝時形成,自然應視作那時釋教盛行的產物。唐人李翱曾撰《去佛齋說》,對做七習俗及其理論依據予以駁倒,其憑證之一即是“傷禮”,不合儒家對人情哀戚的考究,這也能反證做七本是佛家的事。

  一樣平常都以為,死者靈魂會於“頭七”返家,家人應於靈魂回來前,為死者靈魂準備一頓飯,之後便須迴避,最好的方式是睡覺,睡不着也要躲入被窩;若是死者靈魂瞥見家人,會令他記掛,便影響他投胎再世為人。亦有說以為人死後靈魂會與“頭七”前四處漂蕩,到了“頭七”當天的子時回家,家人應該在家中燒一個梯子形狀的器械,讓靈魂順着這趟“天梯”到天上。

  你可能也喜歡:
  無價之寶的天珠是什麼器械
  仗勢欺人的寓意,你知道嗎
  不得不說的故事:洛陽橋的傳說
  維吾爾族的習慣習慣有哪些?

傳說中的陰陽眼是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