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民族文化 正文

箜篌是什麼樂器,箜篌的歷史

聞名世界的甲骨文的來歷

  “箜篌”這種樂器,以前我們經常會在語文課本中看到,許多的詩詞中也有對它的形貌,然則由於歷史悠久,使得箜篌沒有很好的保留下來,現代的許多演奏家,音樂家對箜篌有着極大的興趣,箜篌種別中也有許多是由於他們的起勁而締造出來的。本期的民族樂器大全帶你領會箜篌的“隱秘”

民族文化

  箜篌是中國漢族十分古老的彈弦樂器。最初稱“坎侯”或“空侯”,在古代除宮廷雅樂使用外,在民間也普遍撒播,在古代有卧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種形制。從十四世紀後期不再盛行,以致逐步消逝,只能在以前的壁畫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圖樣。

  從古代大量演奏圖像中所繪的豎箜篌和日本奈良正倉院保留的我國唐代漆箜篌和螺箜篌殘件看,它的音箱設在向上彎曲的曲木上。鳳首箜篌形制似與豎箜篌相近,又常以鳳首為裝飾而得名,其音箱設在下方橫木的部位,向上的曲木則設有軫或起軫的作用,用以緊弦。正如《樂唐書》所載:“鳳首箜篌,有項如軫”,又杜佑的《通典》:“鳳首箜篌,頭有軫”。有軫或無軫的圖像在敦煌壁書中均有所見。鳳首箜篌自印度傳入后,用於隋唐燕樂中的印度樂,至宋代隋煬《樂書》中仍繪有那時存在的多種形制的箜篌,明代以後失傳。

  箜篌,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音域寬闊、音色優美清亮,彈奏箜篌显示力強。古代除宮廷雅樂使用外,在民間也普遍撒播。現常用於獨奏、重奏和為歌舞伴奏,並在大型民族管弦樂隊中應用。箜篌在古代有卧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種形制《史記。封禪書》:“於是塞南越,禱祠太一,後土,始用樂舞,益召歌兒,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史記·孝武本紀》:“於是塞南越,禱祠泰一,後土,始用樂舞,益召歌兒,作二十五弦及箜篌瑟自此起。”唐代杜佑《通典》:“漢武帝使樂人侯調所作……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撥彈之如琵琶也。”此屬琴瑟類的卧箜篌。從甘肅省嘉峪關魏晉墓磚書看,其面板上沒有品柱。豎箜篌,漢代自波斯傳入,后被稱為“胡箜篌”。《隋書音樂志》紀錄:“今曲項琵琶、豎頭箜篌之徒,並出自西域,非中原之樂器。”據考證,箜篌撒播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郵票的來歷,你聽說過嗎

  箜篌在古代除宮廷樂隊使用外,在民間也普遍撒播。在中國盛唐(618-907)時期,隨着經濟文化的飛速生長,箜篌演奏藝術也到達了相當高的水平,也就是在這個時期,中國古代的箜篌先後傳入日本、朝鮮等鄰國。在日本奈良東大寺的寺院中,至今還保留着兩架唐代箜篌殘品。然則,這件古老的樂器,從十四世紀後期便不再盛行,以致逐步消逝了,人們只能在以前的壁畫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圖樣。

  古代箜篌可粗分為豎箜篌和卧箜篌,其中早期卧箜篌出現在春秋時的楚國,與古琴統一起源,但其長形共識箱面板上卻有像琵琶一樣的品位,這是它與琴瑟在形制上的主要差異;使用竹片撥奏或擊奏。豎箜篌卻是由遠古狩獵者的弓演變而來,是隨同着人類最早文明的降生而降生的最古老的弦鳴樂器,有着五千年以上的歷史。比這更古老的樂器?豎起指頭來生怕都多過那數:石哨、骨哨、骨笛、塤、陶笛。至遲西元前1200年,豎箜篌已基本定型(往後兩千幾百年時間都沒有大轉變),厥後經波斯傳入中亞和印度,秦以前即已在我國新疆一帶盛行。漢武帝開西域以後,豎箜篌逐步傳入中原——現實上是東傳至中國叫做箜篌,西傳至歐洲叫做Harp,只是近代我們中國人又設定出一個“豎琴”的翻譯名稱而已。

  當前的轉調箜篌並非骨董,實在是20世紀70年月以理由我國樂器改造家連繫豎琴和古箏(也有一些是琵琶和古琴的器械)並再創新的新生樂器。其演奏技法以多種民族彈撥樂器的演奏技巧為主,並借鑒了豎琴的彈奏手法:接納坐姿,將共識箱置於胸前,左右手劃分彈奏兩側琴弦,由於左右同音雙排弦,即是是兩架豎琴,在演奏快速旋律和泛音上,相當利便;還可以左右手同時奏出旋律與伴奏而不相互故障,和聲擁有厚實色彩。由於通過琴底巧妙的天平軸和平衡槓桿的聯繫,左右雙排弦張力永遠相等,因此還能在中央音域通過左手彈撥,右手運用大幅度(小三度音程)揉、滑、壓、顫技巧,也可演奏泛音、搖指、輪指及種種音色轉變的多種手法,並可在泛音旋律中使用揉、壓技巧……這樣轉調箜篌既有古琴、古箏的韻味,能夠精彩的显示我國民族音樂的氣概特點,又有豎琴的音響效果,可以演奏一切豎琴曲。凝望遠方,我們民族新興樂器的潛力是偉大的。

  你可能也喜歡:
  民間小故事:井神現身
  中國禮儀文化:贈予禮物的禮儀
  宗教文化:什麼是釋教文化
  什麼是玄門,玄門文化的基本意義

眾說紛紜的公主墳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