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民族文化 正文

郵票的來源,你聽說過嗎

眾說紛紜的公主墳的來歷

  郵票不僅是一種宣傳工具,也是在沒有手機之前的聯繫方式。這一個方式連續到前幾年也一直都很熱門,甚至到現在的一些老人,照樣習習用手寫信的方式來轉達信息。也讓一些浪漫的年輕人製造出有愛的情書,等等。那麼郵票的來源你聽過嗎?讓我們一起來領會民族文化吧!

民族文化

  郵票的降生,是由於郵資的徵收工具的改變:不再是收信人,而是發件人付費。這是一種“預付模式”(先付費后使用)。而且郵資的用度可以因此而降低,收費也變得簡樸起來,通訊因此走入尋常國民家。

  郵票的雛形最早泛起於17世紀中恭弘=叶 恭弘。1653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把在巴黎區域開辦郵政的物權賞給維拉恭弘=叶 恭弘。維拉恭弘=叶 恭弘在巴黎設立了“小郵局”,還在街道設立了郵政信箱,天天收取、投遞信件。維拉恭弘=叶 恭弘接納一種名為郵資付訖證的標籤,出信給用戶。寄信人把郵資付訖證套在或貼在信封上,寫目寄信日期,把信件放入信箱。郵局收守信件以後便把郵資付訖證撕毀,然後把信件投送給收信人。這種郵資付訖證的標籤,可說是郵票的前身。這種標籤隨用隨撕毀,沒有留傳下來。

見證知音的地方,古琴台的來歷

  在1836年來自盧布爾雅那的奧地利人勞倫斯·科師爾向奧地利政府提出建議,引入郵票簡化郵政服務。蘇格蘭書商詹姆斯·查門斯在1838年遞交了類似的建議。建議可能為羅蘭·希爾所接納,爾後者在1835年受不列顛政府委託去對郵政舉行改造。希爾因此成為郵票使用的提倡人。

  在19世紀早期,郵資是按郵件送遞旅程遠近和信件紙張數目劃分逐件盤算的,即“遞進郵資制”,用度由收件人支付。根據劃定,郵程在15英里之內收費4便士;20英里內收費5便士;300英里內收13便士……除此之外,根據郵遞條件還會另加郵資。郵資異常昂貴。據紀錄,一封從倫敦到愛爾蘭的信件就要破費一個鐵路工人一個月人為的兩成。云云高昂的郵資不僅平民望而卻步,連國集會員也難以遭受,為此國會竟決議議員可享有免費郵件。效果一些議員將這些免費郵件放肆贈予給親友密友,免費郵件竟占郵件總數的75%,郵政部門因此虧空嚴重。而民間也想盡設施逃避郵資,諸如請人代送或拒絕收件等方式層出不窮。

  希爾於1837年2月22日出書了一本叫做為《郵政改造—其主要性與現實性》的書籍,主張作廢郵件免費特權,在英國本土郵件重量只有低於0。6盎司一律只收1便士的改造方案,而且由寄件人預付郵資,還提出用一種印刷優美的郵政用品來預付郵資,引起普遍迴響。1839年7月22日,希爾的郵政改造主張終於在下議院通過。8月17日,該方案獲得了維多利亞女王的通過,決議自1840年1月10日正式執行。1840年3月,第一批郵票240個郵票模版製作完成,4月15日開機印刷,並於同年5月1日正式刊行,而且在5月6日生效(但在5月2日已有人在使用了)。由於其面值1便士且用玄色油墨印刷,以是珍藏家稱之為黑便士。這是天下上第一枚郵票。郵票圖幅為19mmX23mm,無銘刻,無齒孔,有背膠,有小皇冠水印。

  最初的兩枚郵票設計也是多得羅蘭·希爾。為之他收到數千份設計,最後都為他棄之不用。郵票上的畫像來自於一枚他稀奇喜歡的1837年數念幣。面值1便士的郵票是黑底的,2便士面值的則是藍底。亨利·科巴為之製作雕版,而印刷事情則由珀金斯,培根·珀斯印刷廠肩負。而黑便士郵票也有其不足之處,郵票上的玄色郵戳不易看清,且容易洗掉,因此有人鑽空子(破綻)將其頻頻使用。為此,之後的1便士郵票改用紅色印刷,1841年2月10日,紅便士宣告降生。

  你可能也喜歡:
  中國第一大姓氏:王姓氏的由來
  民族衣飾瀏覽:京族衣飾圖片
  詳解:景頗族傳統樂器都有哪些
  民族衣飾瀏覽:景頗族衣飾圖片

《西遊記》中的牛魔王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