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民族文化 正文

關於評劇的角色行當有哪些

戲曲大全:評劇唱腔的發展歷史簡介

  京劇、評劇、豫劇、越劇、黃梅戲,被稱為“五大劇種”,每個劇種都有差異,角色行當也一樣。隨着歷史的生長,五大劇種不停的厚實和完善,評劇也是云云。本期的民族文化之戲曲大全帶你領會評劇的角色行當。

民族文化

  評劇的行當是隨着評劇的生長歷史,經由不停厚實和完善而逐漸形成的。評劇的前身“蹦蹦戲”曾履歷了“對口戲”、“拆齣戲”兩個階段,那時的行當也不象現今這樣明晰。經由1909年至1921年的重大改造,評劇成為一個大劇種。評劇的行當,也依據演出的需要吸收京、梆等劇種的行當分類履歷,逐步形成生、旦、凈、丑門類齊全的規模。

  “對口戲”的行當是一旦一丑,旦角稱“上裝”,丑角稱“下裝”。這種形式系由冀東大秧歌中民歌小調對口唱衍變而來;“上裝”、“下裝”是以第三人稱敘述故事並劃分演齣劇中人物(如《西廂記》,“上裝”要演出紅娘、鶯鶯、老漢人三個角色)。由於這種演出的局限,演出者不能以劇中人物來牢固着裝和勾畫臉譜,因此他們的最初裝扮是“上裝”(旦角)彩扮,身着裙襖或彩褲褂,手持摺扇、手帕;“下裝”(丑腳)頭戴氈帽或頭巾,身着茶衣、腰包,手持竹板或霸王鞭。

漁潭會:滇西民族的八月十五會

  “拆齣戲”亦稱“三小戲”。系由“對口戲”演變而來,以代言體、單折式、分場式為其戲劇結構基本體制。上演的劇目雖短小,但首尾相接,故事連貫,具有中央人物和配角。至此演員便依據角色人物性格,有了明確的分工,逐步由“上裝”、“下裝”形成“三小”行當,即:小生、小旦、小花臉(丑)。“三小戲”,初以小生、小旦戲為主,丑腳居於次要位置(《回杯記》的王計(家人)為丑扮)。隨着“拆齣戲”的劇目不停增多,所显示生涯內容不停厚實,響應的也泛起了老生、老旦、彩旦等行當。

  評劇由於歷史較短,又受劇目題材的局限,以是沒有像京、梆大劇種那樣具有駕馭反映帝王將相生涯和政治鬥爭、軍事鬥爭重大內容的能力,多以反映下層仕宦、市民階級、农民階級的生涯為主,因此各行當的演出藝術(聲腔、技巧),稀奇是老生、凈、刀馬旦、武生行的演脫手段,仍有待不停厚實和生長。中華人民共和國確立后,由於新編歷史故事戲不停增多,各行當,稀奇是小生、老生、凈行的演出藝術有了較大的生長。

  早期評劇只有男、女角色之分,后逐漸生長成為生、旦、丑三小戲,受梆子和京劇影響,增添行當,有了青衣、花旦、老旦、小生、老生、小丑之分,最終生長成青衣、花旦、老旦、彩旦、小生、老生、花臉、小花臉等行當齊全的大劇種,但仍保留了民間小戲活躍自由、生涯氣息粘稠的特點。

  你可能也喜歡:
  俄羅斯族節慶習俗是什麼?
  清點:仡佬族節日節日大全及習俗
  滿族有若干人口,滿族的漫衍情形
  中國飲食文化的意義,你知道嗎?

戲劇大全:評劇名家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