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京劇臉譜顏色的含義代表
戲劇在中國已有數千年歷史了,其中京劇是人人所熟知,這也是中國的國學,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象徵。京劇可分為:“生”、“旦”、“凈”、“丑”,這些行當都有各自的臉譜,那麼這些臉譜有哪些特點呢?不妨來京劇臉譜里看看。
祝枝山說:“生即男子。”說得簡樸,卻通情達理。先生、後生、儒生以及張生、李生等等,其中“生”的原本寄義不都是對男性的稱謂嗎?有人可能以為這太簡樸、通俗了,硬要去考證其中的隱秘,效果就生髮出一些牽強附會的說法。
生行分為鬚生(老生)、紅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為京劇中的主要行當之一。鬚生(老生):即中年以上的劇中人,口戴鬍子(髯口),因性格與身份的差異,可分為安工老生或稱唱工老生(如飾演帝王、權要、文人等),靠把老生(如飾演武將),衰派老生(如飾演窮困潦倒之人等)。紅生:為勾紅臉的鬚生,如飾演關羽、趙匡胤等。
小生:指演劇中的翎子生(帶雉翎的上將,王侯等),紗帽生(官生)、扇子生(書生)、窮生(窮酸文人)等。武生:為戲中的武打角色,穿厚底靴的叫長靠(墩子)武生,穿薄底靴的稱短打(撇子)武生。
人們常想弄明了為什麼舞台上的女性要稱“旦”?戲劇史家周貽白以為,“旦”字系由“姐”字演變而來。順序是先有“姐”,由“姐”訛為“妲”(宋雜劇中有《老孤遣妲》、《雙賣妲》、《襤哮店休妲》,“妲”皆“姐”之訛),再由“妲”簡筆為“旦”(金元院本中有《旦判孤》、《酸孤旦》,原來的《老孤遣妲》成了《老孤遣旦》)(見周貽白《中國戲曲論集》)。“姐”向來是對女性的稱謂,既然“旦”即“姐”之訛,那麼“旦角”專演女性也就很好明白了。
節哀順變,弔唁禮儀的講究
分青衣、花旦、武旦、刀馬旦、老旦、貼旦、閨旦等角色。旦角全為女性。青衣:以唱為主,飾演賢妻良母型角色。花旦:亦叫花衫,以服裝花艷為特色,以演皇后、公主、貴夫人、女將、小販、村姑等角色為主。武旦、刀馬旦:為演武功見長的女性。老旦:用本噪子演唱,多為中暮年婦女。
元人柯丹丘以為“凈”即“靚”之訛。他註釋說:“傅粉墨獻笑供謅者,粉白黛綠,古謂之靚裝,今俗訛為凈。”“凈”用臉譜,確是粉白黛綠,相符“靚”的寄義,柯丹丘的說法是可行的。
凈角指臉畫彩圖的花臉角色,看來並不清潔,故反其意為‘’凈“凈行分如下幾種角色:以唱為主的銅錘花臉與黑頭花臉;以工架為主的架子花臉,如上將、僧人、綠林英雄及武花臉與摔打花臉等。銅錘花臉稱正凈,架子花臉叫副凈、武工花臉名武凈,武二花臉言紅凈,在演出氣概上均有差其餘特色。
丑,實在不用註釋,無非是相對於”俊“來說的。人們不是常說”丑扮“、”俊扮“嗎?”丑角“飾演的人物雖不全是壞人,但多數須在鼻樑上抹一塊白粉,其形象事實是丑的。
醜行簡稱”丑“。劇中醜行勾臉,而勾畫”三花臉“,面譜與花臉有很大區別。醜行又分文丑、武丑。文丑中又分為方巾丑(文人,儒生);武丑,專演跌、打、翻、撲等武技角色。憑證動物屬相,丑屬牛,牛性笨,丑為笨的代名詞。但舞台上的武丑亦叫啟齒跳,而能說能跳,演出出活躍智慧,善演武功武技的角色,此與牛的丑笨性又完全差異。
你可能也喜歡:
六弦琴是什麼樂器的別稱,是哪個民族的
異族風情,內蒙古最美的草原
維吾爾族的習慣習慣有哪些?
什麼是玄門,玄門文化的基本意義
升旗禮儀,面對升旗我們應該怎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