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民族文化 正文

蒙古包的特點,你能想到嗎

少年先鋒隊的標誌,紅領巾的來歷

  草原人就從來不用狼皮做褥子。蒙昔人敬狼啊,不敬狼的蒙昔人就不是真蒙古。草原蒙昔人就是被凍死也不睡狼皮。然則蒙昔人睡覺時用蒙古包的,蒙古包在人人印象中是草原的標誌,你知道蒙古包有哪些特點嗎?本期蒙古族文化為你剖析。

蒙古包的特點,你能想到嗎

  特點
  1、蒙古包的最大優點是易拆易裝,便於搬遷,相符遊牧經濟生涯。一頂蒙古包只需要兩峰駱駝或一輛勒勒車就可以運走,兩三個小時就能搭蓋起來。再就是可以就地取材,就地製造,民間手工藝人就能製作。尚有,蒙古包看起來形狀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和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很適合於經常移場放牧的遊牧民棲身和使用。
  2、蒙古包是東南向而設的。這與古代北方草原民族的崇尚太陽,有朝日之俗有關。但這種東南向習慣不僅是一種信仰,更多的是為抵禦嚴寒和風雪,包羅着草原人民順應自然環境的智慧和締造,由於他們棲身在高寒地帶,冬季又多西寒風。
  3、蒙古包通體出現白色
  4、蒙古包怪異的造型,具有計時功效。這是蒙古包與其他居室相區其餘一大特點。
  5、蒙古包是完全生態和環保的居室

  二、蒙古包的組成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氈、繩帶三大部門組成。製作不用泥水土坯磚瓦,質料非木即毛,可謂修建史上的異景,遊牧民族的一大孝順。

  蒙古包的架木:蒙古包的架木包羅陶腦、烏尼、哈那、門檻。

  苫氈的裁製:
  由頂氈、頂棚、圍氈、外罩、氈門、氈門頭、氈牆根、氈幕等組成。

  頂氈
  頂氈是蒙古包的頂飾,向來被看重。頂氈是正方形的,四角都要綴帶子,它有調治空氣新舊、包中冷暖、光線強弱的作用。頂氈的巨細,以正方形對角線的長度決議。裁剪時,以陶腦橫木的中央為起點,向雙方一乍一乍地來量,四邊要用駝梢毛捻的線繚住,四邊和四角納出種種花紋,或是用馬鬃馬尾繩兩根並住縫在四條邊上,四個角上釘上帶子。

  頂棚
  頂棚是蒙古包頂上苫蓋烏尼的部門。每半個像個扇形,一樣平常由三到四層氈子組成。裡層叫其布格或其日布格。以陶腦的正中央到哈那頭(半個橫木加烏尼)的距離為半徑,畫出來的氈片為頂棚的襟,以半個橫木畫出來的部門為頂棚的領,把中央相當於陶腦了么大的一個圓挖去,頂棚就剪出來了。剪領的時刻,隱諱把烏尼頭露出來。苫氈的製作講求看吉日。裁剪的時刻,都分前後兩片,銜接的地方不是正好對齊的,必須錯開來剪。這樣才氣防止雨水、風、灰塵灌進去。裡層苫氈子在哈那和烏尼腳相交的地方必須要包起來,這樣外面的氈子就不會那麼吃緊,同時也使蒙古包的外觀保持穩固。
  頂棚裁好后,外面一層周邊要鑲邊和壓邊。襟要鑲四指寬、領要鑲三指寬。兩片相接的直線部門也要鑲邊。這樣做,可以把氈邊牢固結實,同時看起來也對照雅觀。

國旗的來歷,國旗代表的意義

  圍氈
  圍繞哈那的那部門氈子叫圍氈。一樣平常的蒙古包有四個圍氈。裡外三層,裡層的圍氈叫哈那布其,圍氈呈長方形。
  成衣圍氈的時刻,比哈納要凌駕一乍。圍氈的領部要留抽口,穿帶子。圍氈的兩腿上也有繩子。圍氈外邊露出來的部門要鑲邊和壓條。東北圍氈和東橫木相接的地方用壓條。有壓條的圍氈要壓在沒壓條的圍氈上面。圍氈的襟沒壓條,也不鑲邊。

  外罩
  外罩用蒙古語叫胡勒圖日格,是頂棚上披苫的部門,它是蒙古包的裝飾品,也是品級的象徵。
  成衣胡勒圖日格的時刻,其領正好和陶腦的外圈一樣平常大。胡勒圖日格的腿有四個,和烏尼的腿平齊。外罩的襟多綴帶子。它的領和襟都要鑲邊。有雲紋、蓮花、祥瑞圖案,刺繡的異常優美。胡勒圖日格的起源很早,早年一樣平常的人家都有,厥後才釀成貴族喇嘛的專利。

  門
  門,原指氈門,用三、四層氈子納成。長寬用門框的外面來計量。四邊納雙邊,有種種花紋。通俗門多白色,藍邊,也有紅邊。上邊吊在門頭上。門頭和頂棚之間的悠閑要用一條氈子堵住,有三個舌(凸出的三個氈條),也要鑲邊和納花紋。

  製作帶子和圍繩:
  蒙古包的帶子、圍繩、壓繩、捆繩、墜繩的作用是:保持蒙古包的形狀,防止哈那向外炸開,使頂棚、圍氈不致下滑,在風中掀起來。總之,對保持蒙古包的穩固堅定和延伸壽命都有很大的關係。

  圍繩,圍繩是圍捆哈那的繩子,用馬鬃馬尾製成。分內圍繩和外圍繩。把馬鬃馬尾搓成六細股,三股左三股右搓成繩子,再用二、四、六根並排起來縫成扁的。這種圍繩的利益是能吃上勁,不伸縮。內圍繩是蒙古包立架時,在赤裸的哈那外面中部捆圍的一根毛繩。哈那的壓力很大,內圍繩的質量一定要稀奇結實。內圍繩一旦斷裂或沒有捆緊,哈那就會向外撐出來,陶腦下陷,蒙古包就有坍毀的危險。外圍繩捆在圍氈外面,分上、中、下三根。圍繩的顏色有的搭配得很好,搓出來是花的。外圍繩不僅能防止哈那鼓出來,還能防止圍氈下滑。

  壓繩,壓繩也叫帶子,分內壓繩和外壓繩。立架木的時刻,把赤裸的烏尼橫捆一圈的繩子叫壓繩。內壓繩蒙古包內有四或六根,也用馬鬃馬尾搓成,較細。這些壓繩和烏尼壓繩一樣粗細,防止陶腦下陷或上翹,是蒙古包頂保持原來的形狀。
  外壓繩分為通俗八條壓繩、網絡帶子和外罩帶子三種。通俗壓繩比內壓繩要粗,外壓繩用在苫氈的外面。前面四根,後面四根。網絡帶子和通俗壓繩差異,套在頂棚上,從包周圍流蘇一樣垂下來。尤其是頂棚襟邊的製作更為細膩,垂下來縫壓在圍氈上。外罩帶子是有外罩的蒙古包才有的。有外罩的氈包不用其它外壓繩,外罩自己就起了包頂壓繩的作用。外罩與其說是苫氈,不如說成是壓繩更準確。外罩腳上、領上釘的帶子,將頂棚的襟、鍋捆壓得更妥貼,大風吹不起來。

  捆繩和墜繩
  捆繩是把相鄰兩片哈納的口綁在一起,使其釀成一個整體的細繩,用駱駝膝蓋上的毛和馬鬃馬尾搓成。墜繩是陶腦最高點拉下的繩子。蒙昔人對這根帶子格外看重,用公駝和公馬的膝毛或鬃尾搓成。大風起時把墜繩拉緊,可以防止大風灌進來把氈房吹走。

  哈雅布琪:
  哈雅布琪,是圍繞圍氈轉一圈將其底部壓緊舉行封鎖的部門。春、夏、秋三季主要由芨芨草(枯枝)、小蘆葦、木頭,冬天用氈子做成的。暖季的哈雅布琪是捲成一個圓棒形的,無風天折起來放好,有風時圍上。冬天用的哈雅布琪是用幾層氈子摞起來做的,上面納有花紋。

你可能也喜歡:
歷史悠久的商山四皓碑林園
細說:天主身邊的七大天使
你知道意大利人的禮儀禁忌有什麼嗎
關於學習的故事,囊螢映雪的典故

布袋戲是什麼意思,你看過嗎